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
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
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
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
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
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
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
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
漂泊无依,不知该去往何方,想要寻找先人的坟墓却始终未能遇见。
四处望去都见不到人影,只能对着青翠的松树痛哭。
这片地方终有走到尽头的时候,这份哀伤却无处可以容纳。
哭声翻动了天上的白云,泪水仿佛洗刷着蓝田的山峰。
涉过了七八道曲折的水流,登上了千万重高山。
希望能邀请黑夜中的月亮,出来照见白日里留下的踪迹。
1.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歌多写世态炎凉和民间苦难,风格瘦硬奇崛。
2. 中唐诗歌:中唐是唐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新乐府运动,也有像孟郊这样注重抒发个人情感、风格独特的诗人。
3. 夸张手法:诗中“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哭声和泪水的力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4. 意象运用:诗中的“青青松”“太白云”“蓝田峰”等意象,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远愁曲》是孟郊抒发愁绪的代表作之一。我们首先从题目来看,“远愁”即悠远深沉的愁绪,全诗围绕这一“愁”字展开。
诗歌开篇便描绘了诗人漂泊不定、寻找遗冢而不得的情景,这不仅是空间上的漂泊,更暗含了心灵上的无依无靠。接着,“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在无人的环境中,诗人只能对着青松痛哭,将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尽情释放。
随后,诗人进一步抒发愁绪的深重,“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明确表达了哀伤的无尽与难以排遣。而“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则以极具张力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悲恸的强烈程度。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旅途的艰难,也暗示了他为摆脱愁绪所做的努力,但这努力似乎并未见效。最后,“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在黑夜中寄希望于月亮,既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寻,也流露出一丝迷茫,让这份“远愁”更加耐人寻味。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描写和情感抒发,将深沉的愁绪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迷茫,是孟郊诗歌中极具感染力的一篇。
这首诗以朴素而深沉的语言,将浓浓的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以“飘飖”二字点明漂泊之态,“遗冢行未逢”则增添了失落与茫然之感,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
“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通过“不见人”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孤独凄凉的氛围,而“哭向青青松”的动作,将内心的悲痛直接宣泄出来,情感真挚强烈。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巧妙地将“此地”的有限与“此哀”的无尽作对比,突出了哀伤的深重和难以排遣,语言简练却极具感染力。
“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哭声与泪水的力量放大,仿佛能撼动自然景物,把内心的悲恸推向高潮,展现出愁绪的汹涌澎湃。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通过描写旅途的艰辛,进一步衬托出诗人为了排遣愁绪或寻找寄托所付出的努力,也暗示了愁绪的根深蒂固。
结尾“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以一种期盼的口吻作结,希望月亮能照亮白日的踪迹,既是对过往的追寻,也暗含着一丝迷茫中的微弱希望,余味悠长。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境遇,风格以瘦硬奇崛著称。《远愁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所抒发的漂泊无依、哀伤难抑的情感来看,可能是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困顿、漂泊他乡之时所作。孟郊一生仕途坎坷,生活清苦,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常常充满着对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此诗也大概率是在这样的人生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寄托了他内心深沉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