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雪吟

孟郊 〔唐朝〕

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

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

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

安知鸾凤巢,不与枭鸢倾。

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

但求彼失所,但夸此经营。

君子亦拾遗,拾遗非拾名。

将补鸾凤巢,免与枭鸢并。

因为饥雪吟,至晓竟不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饥饿的乌鸦在夜里相互啄斗,带着伤痛的叫声交织着悲鸣。

冰冷的肠子像被一把直刀切割,上天的宰杀没有丝毫委婉之情。

大雪重压着梧桐树,折断的树枝从高峻处坠落。

怎知鸾凤的巢穴,不会和枭鸢的窝巢一同倾覆。

世间有那些幸灾乐祸的人,拾取别人遗失之物还多有新的争夺。

只希望看到别人失去安身之所,只夸耀自己的钻营谋划。

君子也会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但君子拾取并非为了博取名声。

是将要用来修补鸾凤的巢穴,避免与枭鸢之类的恶鸟共处。

因此写下这首《饥雪吟》,直到天亮心中终究愤愤不平。

1.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歌多写世态炎凉和民间苦难。

2. 这首诗属于古体诗,句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更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3. 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如“鸾凤”象征贤能之人,“枭鸢”象征邪恶之人,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4. “拾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指拾取物质上的遗失之物,也暗指诗人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坚守与追求。

  • 饥乌:饥饿的乌鸦,常用来象征困厄的处境。
  • 疮声:带着伤痛的叫声。
  • 冰肠:形容内心冰冷痛苦。
  • 一直刀:一把直刀,此处形容痛苦的深切直接。
  • 天杀:上天的宰杀,指自然的残酷无情。
  • 曲情:委婉的情意。
  • 峥嵘:形容山的高峻,此处指高处。
  • 鸾凤:鸾鸟和凤凰,比喻贤能的人。
  • 枭鸢:枭和鸢,都是猛禽,比喻邪恶的人。
  • 幸灾儿:幸灾乐祸的人。
  • 拾遗: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
  • 经营:钻营谋划。

《饥雪吟》是孟郊的一首充满愤懑之情的诗作。我们首先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饥饿的乌鸦相互啄斗,大雪压折梧桐树枝,这些景象都营造出了一种凄惨、悲凉的氛围。

再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中“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上天不公的控诉。而通过对“幸灾儿”和君子的对比,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社会上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对高尚品德的赞美。

从写作手法来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让诗歌更具表现力。比如用“鸾凤”和“枭鸢”分别象征贤能与邪恶,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结合孟郊的生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他一生困顿,这首诗正是他对自身处境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与愤懑,也能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首诗开篇以“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的凄惨景象起笔,营造出悲凉的氛围,既是对自然界饥寒交迫情景的描绘,也暗喻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直抒胸臆,将内心的痛苦比作被直刀切割,控诉上天的无情,情感强烈。

接着“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安知鸾凤巢,不与枭鸢倾”以大雪压折梧桐树枝为喻,感叹贤能之人的处境岌岌可危,随时可能与邪恶之人一同遭遇不幸,表达了对贤愚不分、善恶同途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而后通过对比“幸灾儿”的卑劣行径和君子“拾遗非拾名”的高尚品德,鲜明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突出了诗人对小人的鄙夷和对君子的推崇。最后“因为饥雪吟,至晓竟不平”点出作诗的缘由,表明诗人因眼前的种种景象和感受,心中的愤懑直到天明都难以平息,情感真挚而强烈。

全诗语言质朴刚健,情感浓郁深沉,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一生困顿潦倒,仕途不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穷愁境遇,风格奇崛瘦硬。《饥雪吟》创作于他生活困窘之时,当时可能正处于寒冷的冬季,诗人自身饥寒交迫,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心中充满愤懑,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通过对饥寒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寄托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正义、贤能的期盼。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