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
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
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
安知鸾凤巢,不与枭鸢倾。
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
但求彼失所,但夸此经营。
君子亦拾遗,拾遗非拾名。
将补鸾凤巢,免与枭鸢并。
因为饥雪吟,至晓竟不平。
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
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
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
安知鸾凤巢,不与枭鸢倾。
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
但求彼失所,但夸此经营。
君子亦拾遗,拾遗非拾名。
将补鸾凤巢,免与枭鸢并。
因为饥雪吟,至晓竟不平。
饥饿的乌鸦在夜里相互啄斗,带着伤痛的叫声交织着悲鸣。
冰冷的肠子像被一把直刀切割,上天的宰杀没有丝毫委婉之情。
大雪重压着梧桐树,折断的树枝从高峻处坠落。
怎知鸾凤的巢穴,不会和枭鸢的窝巢一同倾覆。
世间有那些幸灾乐祸的人,拾取别人遗失之物还多有新的争夺。
只希望看到别人失去安身之所,只夸耀自己的钻营谋划。
君子也会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但君子拾取并非为了博取名声。
是将要用来修补鸾凤的巢穴,避免与枭鸢之类的恶鸟共处。
因此写下这首《饥雪吟》,直到天亮心中终究愤愤不平。
1.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歌多写世态炎凉和民间苦难。
2. 这首诗属于古体诗,句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更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3. 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如“鸾凤”象征贤能之人,“枭鸢”象征邪恶之人,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4. “拾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指拾取物质上的遗失之物,也暗指诗人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坚守与追求。
《饥雪吟》是孟郊的一首充满愤懑之情的诗作。我们首先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饥饿的乌鸦相互啄斗,大雪压折梧桐树枝,这些景象都营造出了一种凄惨、悲凉的氛围。
再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中“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上天不公的控诉。而通过对“幸灾儿”和君子的对比,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社会上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对高尚品德的赞美。
从写作手法来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让诗歌更具表现力。比如用“鸾凤”和“枭鸢”分别象征贤能与邪恶,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结合孟郊的生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他一生困顿,这首诗正是他对自身处境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与愤懑,也能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首诗开篇以“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的凄惨景象起笔,营造出悲凉的氛围,既是对自然界饥寒交迫情景的描绘,也暗喻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直抒胸臆,将内心的痛苦比作被直刀切割,控诉上天的无情,情感强烈。
接着“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安知鸾凤巢,不与枭鸢倾”以大雪压折梧桐树枝为喻,感叹贤能之人的处境岌岌可危,随时可能与邪恶之人一同遭遇不幸,表达了对贤愚不分、善恶同途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而后通过对比“幸灾儿”的卑劣行径和君子“拾遗非拾名”的高尚品德,鲜明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突出了诗人对小人的鄙夷和对君子的推崇。最后“因为饥雪吟,至晓竟不平”点出作诗的缘由,表明诗人因眼前的种种景象和感受,心中的愤懑直到天明都难以平息,情感真挚而强烈。
全诗语言质朴刚健,情感浓郁深沉,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一生困顿潦倒,仕途不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穷愁境遇,风格奇崛瘦硬。《饥雪吟》创作于他生活困窘之时,当时可能正处于寒冷的冬季,诗人自身饥寒交迫,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心中充满愤懑,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通过对饥寒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寄托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正义、贤能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