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客夜衣薄,厌眠待鸡鸣。
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声。
守淡遗众俗,养疴念馀生。
方全君子拙,耻学小人明。
蚊蚋亦有时,羽毛各有成。
如何骐骥迹,踡跼未能行。
西北有平路,运来无相轻。
远客夜衣薄,厌眠待鸡鸣。
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声。
守淡遗众俗,养疴念馀生。
方全君子拙,耻学小人明。
蚊蚋亦有时,羽毛各有成。
如何骐骥迹,踡跼未能行。
西北有平路,运来无相轻。
远方来客夜晚衣衫单薄,无心安睡等待雄鸡啼鸣。
满床都是清冷的月光,四周墙壁传来秋蝉的叫声。
坚守淡泊之道遗世独立,养病期间思念余生光景。
正要保全君子的愚拙本性,耻于学习小人的智巧精明。
蚊虫之类也有它们的时令,禽鸟羽毛也各有长成之时。
为何骏马般的才能,却要蜷曲不能前行?
西北方向有平坦的道路,时运到来时请不要轻视。
1.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歌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和个人穷愁,风格质朴苍劲。
2. “君子拙”与“小人明”的对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价值判断,“君子拙”指君子重内在品德修养,不事张扬;“小人明”指小人重外在智巧,投机取巧。
3. 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如“骐骥迹”比喻才能,“平路”比喻机遇,使抽象的情感和志向更加形象具体。
4. 唐诗中“夜”的意象常与思乡、怀人、愁绪等情感相联系,此诗以“夜”为背景,强化了诗人孤独、感慨的心境。
5. “呈”字表明此诗为投赠之作,是古代文人之间交流情感、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这类诗歌往往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西斋养病夜怀多感因呈上从叔子云》是孟郊晚年养病期间写给堂叔的一首抒情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有客居他乡的孤独,“远客夜衣薄”;有疾病缠身的愁苦,“养疴念馀生”;有怀才不遇的愤懑,“如何骐骥迹,踡跼未能行”;也有对未来的期盼,“西北有平路,运来无相轻”。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真实的心境写照。
其次,从思想层面来讲,诗歌体现了诗人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人格追求。“守淡遗众俗”“方全君子拙,耻学小人明”等句,明确表达了他对淡泊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智巧的不屑,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操守。
最后,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继承了唐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开篇的月色、蛩声,不仅是对夜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孤寂的外化;中间的比喻手法,如以“骐骥”自比,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语言上,孟郊一贯的质朴风格在诗中得到体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含情,耐人寻味。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个人境遇的真实记录,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对理想与人格的坚守,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全诗以“夜怀多感”为主线,将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养病期间的复杂心境。
开篇“远客夜衣薄,厌眠待鸡鸣”,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诗人客居他乡、夜不能寐的情景,“衣薄”既写实景,又暗示处境的寒微。“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声”,以景衬情,清冷的月色和萧瑟的秋虫声,渲染出孤寂凄凉的氛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中间四句“守淡遗众俗,养疴念馀生。方全君子拙,耻学小人明”,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在困境中坚守淡泊本性,不愿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孤高的品格。
“蚊蚋亦有时,羽毛各有成”以自然现象作比,暗含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万物皆有其时,自己也应等待时机。“如何骐骥迹,踡跼未能行”则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甘,以骏马被困比喻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
结尾“西北有平路,运来无相轻”,在消沉中透出一丝希望,既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也暗含向堂叔表明心志、希望得到理解与支持之意。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沉,将个人的困顿与坚守融入诗中,体现了孟郊诗歌“瘦硬”的风格特点,也反映了中唐文人在困境中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是孟郊在西斋养病期间所作,当时他身处异乡,身体抱恙,夜晚思绪万千,遂写下此诗呈给堂叔子云。孟郊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顿,诗歌多反映其孤苦处境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正是他在病痛与失意中,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同时也向亲人倾诉心境,表达了虽身处困境却坚守本心、期待机遇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