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

孟郊 〔唐朝〕

一雨百泉涨,南潭夜来深。

分明碧沙底,写出青天心。

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

既登飞云舫,愿奏清风琴。

高岸立旗戟,潜蛟失浮沉。

威棱护斯浸,魍魉逃所侵。

山态变初霁,水声流新音。

耳目极眺听,潺湲与嶔岑。

谁言柳太守,空有白蘋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场大雨后,百泉水位上涨,南潭的水夜里变得更深了。

清澈的潭水底,碧绿的沙粒分明可见,仿佛能映照出青天的本心。

远方的客人从洞庭而来,借着这潭水洗涤烦闷的心怀。

登上那如飞云般的游船,希望能弹奏一曲清风琴。

高高的岸边树立着旗帜和戟,潜藏的蛟龙也不敢随意沉浮。

威严的气势守护着这片水域,鬼怪都逃离了这里,不敢侵犯。

雨后初晴,山的姿态也发生了变化,水流声也换上了新的音调。

耳目尽情远眺聆听,感受着流水的潺潺声和山峰的高峻。

谁说柳太守,只有吟诵白蘋的诗句呢。

1.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歌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风格瘦硬奇崛。

2. 中丞:古代官名,御史中丞的简称,为御史台长官,掌管监察百官等职。

3. 白蘋: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古诗中常被用来寄托思乡、送别等情感,如“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君犹有泪,况乃故园春。”(杜甫《别房太尉墓》)中虽无白蘋,但类似意象常被使用。

4.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效果,此诗便运用了这一手法。

  • 汝州南潭:地名,在今河南汝州。
  • 陆中丞公:指陆长源,曾任御史中丞等职,此处为尊称。
  • 百泉:众多的泉水。
  • 碧沙底:碧绿的沙质水底。
  • 远客:远方来的客人,此处可能指诗人自己或同游者。
  • 洞庭:指洞庭湖,此处可能是客人的来处。
  • 涤烦襟:洗涤烦闷的胸怀。襟,衣襟,代指胸怀。
  • 飞云舫:像飞云一样的游船。
  • 清风琴:能弹奏出清风般悦耳声音的琴。
  • 旗戟:旗帜和戟,古代的兵器和仪仗,此处指陆中丞的仪仗。
  • 潜蛟:潜藏在水中的蛟龙。
  • 威棱:威严的气势。
  • 斯浸:这片水域。浸,指水。
  • 魍魉:传说中的鬼怪。
  • 初霁:刚刚放晴。
  • 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也指流水声。
  • 嶔岑:山势高峻的样子。
  • 柳太守:指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此处可能是借指,或指其他姓柳的太守。
  • 白蘋吟:指吟诵白蘋的诗句,白蘋是一种水生植物,常出现在古诗中。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它以一场大雨后的南潭为背景,围绕陪陆中丞公宴这一事件展开。开篇两句“一雨百泉涨,南潭夜来深”,用直白的语言写出了雨后南潭水量增多的景象,让我们对南潭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接着看“分明碧沙底,写出青天心”,这两句是对潭水的细致描写,“分明”二字突出了潭水的清澈,能清晰看到水底的碧沙,而“写出青天心”则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潭水比作一面镜子,能映照出青天,让我们感受到南潭的纯净之美。

对于“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我们可以体会到远方客人来到这里,被南潭的美景所感染,心中的烦闷也随之消散,这也从侧面烘托出南潭景色的迷人。“既登飞云舫,愿奏清风琴”则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登上游船,想要弹奏琴曲,展现了宴游时的惬意。

“高岸立旗戟,潜蛟失浮沉。威棱护斯浸,魍魉逃所侵”这几句,通过描写岸边的旗戟和水中蛟龙、鬼怪的状态,来突出陆中丞的威严,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陆中丞的气势。

雨后初晴的山水景色在“山态变初霁,水声流新音。耳目极眺听,潺湲与嶔岑”中得到了展现,山的姿态、水的声音都有了新的变化,让人的耳目都得到了极大的享受,我们仿佛能看到那高峻的山峰,听到那潺潺的流水声。

最后一句“谁言柳太守,空有白蘋吟”,以反问的形式,可能是在说此次游宴的所见所感不亚于柳太守笔下的白蘋景色,表达了对此次宴游的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宴游情景的描写,既展现了南潭的美丽风光,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同时还体现了对主人的称颂,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这首诗开篇即写雨后南潭的景象,“一雨百泉涨,南潭夜来深”,简洁明了地交代了背景,雨后百泉上涨,南潭水变深,为下文描绘潭中景色做了铺垫。“分明碧沙底,写出青天心”两句,用词精妙,写出了潭水的清澈见底,仿佛能将青天的本心都映照出来,富有想象力。

中间部分写客人到来后的情景,“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写出了远方客人借美景洗涤烦闷的心境;“既登飞云舫,愿奏清风琴”则营造出一种悠然惬意的氛围,仿佛能听到清风琴悦耳的声音。“高岸立旗戟,潜蛟失浮沉。威棱护斯浸,魍魉逃所侵”几句,通过描写岸边的仪仗和水中的景象,烘托出陆中丞的威严气势。

后几句“山态变初霁,水声流新音。耳目极眺听,潺湲与嶔岑”再次描绘雨后初晴的山水之美,山的姿态、水的声音都焕然一新,让人尽情领略自然之景。最后“谁言柳太守,空有白蘋吟”一句,以反问作结,可能是将此次宴游的情景与柳太守的诗句相比较,暗含对此次游宴的赞赏。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也有对人物和宴饮氛围的刻画,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体现了孟郊诗歌的独特风格。

此诗是孟郊在汝州南潭陪同陆中丞公宴饮时所作。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风格奇崛险怪。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可能刚下过一场大雨,南潭水位上涨,景色秀丽。诗人与陆中丞等一同游宴,面对美景,心生感慨,于是写下此诗以记其事,既描绘了南潭的景色,也表达了宴饮时的心情和对主人的称颂。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