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运职既大,摧邪名更雄。
鹏飞簸曲云,鹗怒生直风。
投彼霜雪令,翦除荆棘丛。
楚仓倾向西,吴米发自东。
帆影咽河口,车声聋关中。
尧知才策高,人喜道路通。
皆经内史力,继得酂侯功。
莱子真为少,相如未免穷。
衣花野菡萏,书叶山梧桐。
不是宗匠心,谁怜久栖蓬。
掌运职既大,摧邪名更雄。
鹏飞簸曲云,鹗怒生直风。
投彼霜雪令,翦除荆棘丛。
楚仓倾向西,吴米发自东。
帆影咽河口,车声聋关中。
尧知才策高,人喜道路通。
皆经内史力,继得酂侯功。
莱子真为少,相如未免穷。
衣花野菡萏,书叶山梧桐。
不是宗匠心,谁怜久栖蓬。
执掌转运的职责已经十分重大,铲除邪恶的名声更加雄壮。
大鹏展翅搅动弯曲的云彩,鱼鹰发怒生出正直的风。
施行那严厉的法令,铲除像荆棘一样的恶人恶事。
楚地的粮仓粮食倾向西边运输,吴地的稻米从东边发出。
船帆的影子在河口处仿佛呜咽,车辆的声音在关中几乎使人耳聋。
尧帝般的君主知道您才策高超,人们欣喜道路畅通。
这都是经过您这位内史的努力,继承了酂侯萧何那样的功绩。
莱子的孝顺诚然难得,司马相如却不免穷困。
衣服上的花纹如同野外的荷花,书写用的叶子是山梧桐叶。
如果不是您有宗师般的匠心,谁会怜惜我这长久栖息在蓬草间的人呢。
1. 转运使:古代官名,主要负责粮食、物资的转运,在协调各地物资、保障国家供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中丞:古代官名,汉代为御史大夫的属官,后世多有变化,职责也有所不同,常参与监察等事务。
3. 尧:传说中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是儒家推崇的理想君主形象,常被用来比喻贤明的统治者。
4. 酂侯:指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因功被封为酂侯,在制定律令、稳定后方等方面有重大贡献。
5. 莱子:即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古代著名的孝子,其孝行故事流传甚广。
6. 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家,其作品辞藻华丽,气势恢宏,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他曾经历过穷困的生活。
7. 菡萏:荷花的古称,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象征纯洁、美好的事物。
《赠转运陆中丞》是孟郊写给转运使陆中丞的一首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围绕陆中丞展开,既写了他所担任的转运使职责的重大,也赞美了他铲除邪恶的壮举和刚直不阿的品格。通过描绘楚地、吴地物资转运的繁忙景象,让我们感受到陆中丞在保障物资供应、畅通道路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用典等技巧。用“鹏飞”“鹗怒”比喻陆中丞的才能和品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引用尧、酂侯、莱子、相如等历史人物,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让对陆中丞的赞美更有分量。
再者,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对陆中丞充满了敬佩和赞美之情,这是诗歌的主要情感基调。同时,在诗的末尾“不是宗匠心,谁怜久栖蓬”,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希望得到赏识、摆脱困窘处境的期盼,使得诗歌在赞美他人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情感,更显真实。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陆中丞个人的赞美,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转运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文人渴望得到重用的普遍心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这首诗开篇便点出陆中丞执掌转运之职的重要性和其摧邪的雄名,“掌运职既大,摧邪名更雄”,开门见山,奠定了对陆中丞赞美崇敬的基调。
中间部分运用比喻手法,“鹏飞簸曲云,鹗怒生直风”,以大鹏、鹗鸟作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陆中丞的非凡才能和刚直不阿的品格。接着描述其施行法令、铲除邪恶,以及楚仓、吴米转运的繁忙景象,“帆影咽河口,车声聋关中”,通过“咽”“聋”等字,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极具画面感,凸显了转运工作的宏大场面和陆中丞的功绩。
随后将陆中丞与古代贤能相比,“皆经内史力,继得酂侯功”,高度赞扬其功绩可与萧何相媲美。又提及莱子、相如,或许是在感慨人才的境遇,进而引出“不是宗匠心,谁怜久栖蓬”,既赞美了陆中丞的知人善任,也暗含了自己渴望被赏识的心情。
全诗语言刚健有力,情感真挚,通过对陆中丞功绩和品格的多方面描绘,塑造了一个有才能、有担当、受民众爱戴的官员形象,同时也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使得诗歌内容丰富,耐人寻味。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困顿。此诗题为《赠转运陆中丞》,是一首赠别或赞美官员的诗。从诗中内容来看,陆中丞担任转运使,在转运物资、铲除邪恶、畅通道路等方面颇有政绩。孟郊作此诗,可能是在目睹陆中丞的功绩后,为表达对其的敬佩、赞美之情而作,同时也可能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希望得到赏识的心境。当时社会,转运使在保障国家物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陆中丞的作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为孟郊创作此诗提供了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