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崔寅亮下第

孟郊 〔唐朝〕

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

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

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

岁晏期攀折,时归且婆娑。

素质如削玉,清词若倾河。

虬龙未化时,鱼鳖同一波。

去矣当自适,故乡饶薜萝。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天地间只有一种元气,运用起来自然会有偏颇。

忧愁的人化作痛苦的吟咏,通达的人则放声高歌。

君子的见识并不浅薄,对科举中第的忧虑却更多。

年末时希望能攀折桂枝(科举及第),归家之时姑且从容自得。

你纯洁的品质如同雕琢的美玉,清丽的文词仿佛倾泻的江河。

虬龙还未幻化之时,与鱼鳖同在一片水波。

去吧,应当让自己舒适自在,故乡有丰饶的薜荔和女萝。

1. 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下第”指科举考试未被录取,“折桂”是科举及第的雅称。

2.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以苦吟著称,其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风格清奇僻苦。

3. 诗歌意象:诗中“桂枝”象征科举及第,“虬龙”比喻有才华未得志者,“薜萝”代指故乡或归隐生活。

4. 表现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忧人与达士)、比喻(素质如削玉、清词若倾河等)等表现手法。

  • 崔寅亮:诗人的友人,此次科举落第。
  • 下第: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 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里可理解为自然规律或命运。
  • 偏颇:不公平,不公正。
  • 忧人:心中忧愁的人,这里指落第的崔寅亮。
  • 苦吟:痛苦地吟咏。
  • 达士:通达事理、心胸开阔的人。
  • 君子:指崔寅亮,品德高尚的人。
  • 桂枝:古代科举考试中第常被称为“折桂”,这里代指科举及第。
  • 岁晏:年末,一年将尽的时候。
  • 攀折:这里指科举及第。
  • 婆娑:从容自得的样子。
  • 素质:纯洁的品质。
  • 削玉:如同雕琢的玉石,形容品质高洁。
  • 清词:清丽的文词。
  • 倾河:像江河倾泻一样,形容文词奔放流畅。
  • 虬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常用来比喻有才华而未得志的人。
  • :变化,这里指施展才华,得志。
  • 鱼鳖:比喻平庸之辈。
  • 自适:使自己舒适自在。
  • :丰富,多。
  • 薜萝:薜荔和女萝,都是一种蔓生植物,这里代指故乡的自然景物,有归隐田园之意。

《送别崔寅亮下第》是孟郊送别友人崔寅亮科举落第时所作的一首诗。我们先来理解诗的大致内容,首联从天地元气的偏颇入手,为友人落第找了一个自然层面的原因,缓解友人的失落。颔联通过对比忧愁者与通达者的不同表现,引导友人以豁达心态面对挫折。颈联肯定友人的才识,同时点出他对科举的忧虑,体现了友人对仕途的重视。

中间两联着重赞美友人的品质和才华,将其比作削玉、倾河,又以虬龙未化时与鱼鳖同波作喻,告诉友人暂时的失意不代表无能。尾联则劝慰友人归家后要自在生活,故乡的美好值得珍惜。

从情感上看,这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理解、同情与鼓励。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表达更生动形象。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心态与命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孟郊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

全诗围绕送别落第的友人展开,情感真挚,意味深长。开篇“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从天地自然的角度出发,暗示命运的不公,为友人的落第寻求一种解释,起到安慰的作用。

接着“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对比了不同人面对失意的态度,暗含劝友人要像达士一样豁达。“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则点出友人并非才学不足,对科举的忧虑正体现了其对仕途的重视。

“素质如削玉,清词若倾河”两句,极力赞美友人的高尚品质和出众才华,是对友人的肯定与鼓励。“虬龙未化时,鱼鳖同一波”以虬龙未化时与鱼鳖共处作比,安慰友人暂时的失意不代表能力不足,终有施展才华之时。

最后“去矣当自适,故乡饶薜萝”,劝友人归家后放宽心态,享受故乡的宁静生活,既有送别之情,又有豁达的劝慰。全诗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将对友人的同情、鼓励与安慰融为一体。

此诗是孟郊为送别科举落第的友人崔寅亮而作。唐代科举制度是当时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落第对文人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孟郊本人也多次经历科举落第的失意,对这种心情有深刻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这首诗,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也可能蕴含着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感慨。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