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耽古礼,如馋鱼吞钩。
昨闻敬嫂言,掣心东北流。
魏博田尚书,与礼相绸缪。
善词闻天下,一日一再周。
君子耽古礼,如馋鱼吞钩。
昨闻敬嫂言,掣心东北流。
魏博田尚书,与礼相绸缪。
善词闻天下,一日一再周。
君子沉醉于古代的礼仪,就像馋嘴的鱼儿吞下鱼钩一样执着。
昨日听闻田尚书敬重嫂子的言语,内心被深深牵动,思绪仿佛流向东北方。
魏博的田兴尚书,与礼仪紧密相连,相互交融。
他美好的言辞闻名天下,一天之内就能传遍各地,反复被人传颂。
1.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风格瘦硬奇警,也有部分作品涉及礼教伦理主题。
2. 魏博藩镇:唐代“河朔三镇”之一,安史之乱后形成割据势力,长期拥有独立的军政大权,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典型代表。
3. 田兴(田弘正):唐代魏博节度使,后归附中央,对维护唐中期的统治秩序有一定作用,以遵循礼法著称。
4. 唐代礼教:唐代虽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儒家礼教仍是社会伦理的核心,尤其在士大夫阶层,对“孝悌”“礼义”等极为重视。
5.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古诗,句式整齐,语言简练,符合唐代古诗注重抒情言志的特点。
这是一首赞美田兴遵循礼教的五言古诗。开篇以“馋鱼吞钩”为喻,生动阐释了君子对古礼的执着追求,为下文歌颂田兴铺垫了情感基调。接着,诗人通过“闻敬嫂言”而“掣心东北流”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兴行为的深切触动,既体现了田兴事迹的感染力,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对礼教的重视。
诗中直接点出田兴“与礼相绸缪”,明确了歌颂的核心——田兴与礼仪的紧密联系。而“善词闻天下,一日一再周”则进一步说明,田兴的善言善行不仅符合礼教,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世人传颂的典范。
从深层来看,孟郊创作此诗,不仅是对田兴个人的赞美,更折射出中唐时期士大夫对藩镇割据乱象的反思,以及对恢复儒家礼教、重建社会秩序的渴望。田兴作为藩镇将领却能坚守礼法,在当时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理想社会伦理的向往。理解这首诗,需要结合唐代藩镇历史、儒家礼教思想以及孟郊的个人创作风格,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全诗语言质朴直白,却蕴含深厚情感,体现了孟郊诗歌“思苦奇涩”之外的另一种风格。首联“君子耽古礼,如馋鱼吞钩”,以生动的比喻开篇,将君子对古礼的执着比作馋鱼吞钩,形象贴切,既突出了对礼教的坚守,又赋予诗句画面感。
颔联“昨闻敬嫂言,掣心东北流”,由听闻之事引发内心触动,“掣心”一词生动描绘出情感的强烈波动,“东北流”既可能与魏博的地理位置相关,也暗示了这份敬意在心中的蔓延。
颈联“魏博田尚书,与礼相绸缪”,直接点出歌颂对象田兴,“相绸缪”三字精准概括了田兴与礼仪的紧密关系,体现其对礼法的尊崇。尾联“善词闻天下,一日一再周”,则从影响的角度赞美田兴的言行,不仅自身遵循礼仪,其善言还能广泛传播,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升华了主题。
整首诗紧扣“礼”字,通过对田兴行为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儒家礼教的推崇,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此诗创作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田兴(田弘正)是唐代中期重要的藩镇将领,原为魏博藩镇的实力派人物。魏博曾长期处于割据状态,藩镇内部权力更迭频繁,常违背中央政令。田兴掌权后,却能遵循儒家礼仪,重视伦理道德,尤其是“听嫂命不立非夫人”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传统礼法的尊重,与当时藩镇中常见的跋扈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推崇儒家思想,重视礼教伦理。他对田兴这种符合传统礼仪的行为极为赞赏,于是创作此诗加以歌颂,既表达了对田兴的肯定,也寄托了自己对恢复和弘扬传统礼法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