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孟忽不贫,请问孟何如。
卢仝归洛船,崔嵬但载书。
江潮清翻翻,淮潮碧徐徐。
夜信为朝信,朝信良卷舒。
江淮君子水,相送仁有馀。
我去官色衫,肩经入君庐。
喃喃肩经郎,言语倾琪琚。
琪琚铿好词,鸟鹊跃庭除。
书船平安归,喜报乡里闾。
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
下免尘土侵,上为云霞居。
日月更相锁,道义分明储。
不愿空岧峣,但愿实工夫。
实空二理微,分别相起予。
经书荒芜多,为君勉勉锄。
勉勉不敢专,传之方在诸。
贫孟忽不贫,请问孟何如。
卢仝归洛船,崔嵬但载书。
江潮清翻翻,淮潮碧徐徐。
夜信为朝信,朝信良卷舒。
江淮君子水,相送仁有馀。
我去官色衫,肩经入君庐。
喃喃肩经郎,言语倾琪琚。
琪琚铿好词,鸟鹊跃庭除。
书船平安归,喜报乡里闾。
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
下免尘土侵,上为云霞居。
日月更相锁,道义分明储。
不愿空岧峣,但愿实工夫。
实空二理微,分别相起予。
经书荒芜多,为君勉勉锄。
勉勉不敢专,传之方在诸。
贫穷的孟郊忽然不贫穷了,请问孟郊情况如何。
卢仝返回洛阳的船只,高大巍峨只装载着书籍。
江潮清澈翻涌,淮潮碧绿缓缓流淌。
夜晚的消息变成早晨的消息,早晨的消息确实能舒展心怀。
江淮的水如同君子,相送时仁德有余。
我脱下官服,肩负经书进入你的屋舍。
口中念念有词的经生,言语间吐出的话语如同美玉。
那如同美玉般铿锵的好词,让鸟鹊在庭院台阶上跳跃。
载书的船只平安归来,喜讯传到乡里之间。
我愿意拾取遗漏的柴草,在空虚之处构筑经书的巢穴。
向下能避免尘土侵扰,向上能如同居于云霞之间。
日月相互环绕,道义清晰地储存其中。
不希望只是表面高大,只希望有实在的功夫。
实与空的道理精微,它们的区别启发了我。
经书大多荒芜,为你努力耕耘。
努力却不敢专断,传承它们正在诸位身上。
1.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以苦吟著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多写世态炎凉和民间苦难。
2. 卢仝:唐代诗人,号玉川子,性喜茶,作有《茶歌》,亦以藏书多而闻名。
3. 中唐诗歌:中唐时期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追求奇险、苦吟的创作倾向,孟郊、卢仝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
4. 诗歌中的意象:诗中“书船”“江水”“经书”等意象,分别象征着知识的载体、君子之德和学问本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5. 实与空的哲学思想:诗中提及“实空二理微”,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实在与虚空关系的思考,在诗歌中融入了哲理思辨。
这首《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是孟郊的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诗作。我们首先从题目来看,“忽不贫”点出了诗人心态的转变,由贫到不贫,这并非物质上的变化,而是精神层面的富足,而这一转变的原因就是“卢仝书船归洛”。
诗歌开头直接点出自己因卢仝载书而归而感到精神富足,接着描绘了卢仝归途中江潮、淮潮的景象,既交代了行程,又以水的品性烘托卢仝的形象。随后写自己进入卢仝住所,聆听其谈论学问,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琪琚铿好词,鸟鹊跃庭除”一句,以鸟鹊跳跃的生动场景侧面烘托出谈论内容的精彩。
后半部分则转向诗人自己的志向,表达了要整理研究经书、追求实在学问的愿望,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经书荒芜多,为君勉勉锄”等句,展现了诗人愿意为传承文化而努力的精神。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归来的喜悦抒发,更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和学问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在困顿生活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卢仝书船归洛这一事件展开,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知识的崇敬和对友人的欣喜。开篇“贫孟忽不贫”一句,巧妙地将物质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富足对比,突出了书籍和知识对人的重要性。
诗中对江潮、淮潮的描写,不仅描绘了卢仝归途中的景象,也以水的君子之德衬托出卢仝载书而归的高尚之举。“喃喃肩经郎,言语倾琪琚”等句,生动地刻画了读书人谈论学问时的情景,将言辞比作美玉,既写出了学问的珍贵,也表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
后半部分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研究经书的渴望和追求,“不愿空岧峣,但愿实工夫”体现了他注重实际学问、反对浮华的治学态度。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饱满,将对友人的喜悦、对知识的珍视融为一体,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一生困顿,仕途坎坷,生活清贫。卢仝是他的好友,也是一位著名诗人,以嗜茶和藏书著称。这首诗是在卢仝带着满船书籍从江南返回洛阳后,孟郊得知喜讯而作。当时孟郊虽生活贫困,但卢仝载书而归的消息让他精神上受到极大鼓舞,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富足,于是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学问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