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行

张籍 〔唐朝〕

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兵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 收取凉州入汉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陇山的道路已断绝,行人无法通行,胡人的骑兵在夜里攻入了凉州城。

汉朝的士兵到处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全部战死,陇西的土地一朝之间全部沦陷。

胡人驱赶着我们边境的百姓到他们的领地去,让他们放着牛羊,啃食着田里的庄稼。

去年还在中原养育子孙的百姓,如今却穿着胡人的毛毡衣服,学着说胡人的语言。

谁能再派遣像李轻车那样的将领,收复凉州,让它重新归入大汉的版图。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凝练,风格平易晓畅。

2. 凉州:古代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重镇,位于今甘肃武威,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3. 李轻车:指西汉名将李蔡,汉武帝时期曾任轻车将军,多次随卫青出征匈奴,因功封乐安侯。后世常用“李轻车”来代指战功卓著的将领。

4. 中唐社会背景:中唐时期,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边疆不稳、民生凋敝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诗人的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 陇头:陇山的山头,此处指陇山一带的道路。
  • 胡骑:胡人的骑兵,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凉州:古地名,在今甘肃武威一带,是古代边防重镇。
  • 汉兵:指唐朝的军队,此处用“汉”代指唐朝。
  • 陇西地:指陇山以西的地区,今甘肃等地。
  • 边人:边境地区的百姓。
  • 禾黍:泛指农作物。
  • 中国:指中原地区。
  • 毡裘:胡人的衣服,用毛毡制成。
  • 李轻车:指西汉名将李蔡,曾为轻车将军,多次出征匈奴,战功赫赫,这里代指能征善战的将领。

《陇头行》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边塞诗。我们在学习这首诗时,首先要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唐时期的边疆危机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诗的前两句“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突然爆发,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胡骑入侵时的紧张场景。接下来写汉兵的战死和陇西地的沦陷,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国家领土的丧失。对于“驱我边人胡中去”等几句,要注意体会其中的对比手法,通过百姓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受他们所遭受的苦难。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借用“李轻车”的典故,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心声,也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期盼。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能了解到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从而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这首诗以纪实的手法,描绘了边疆遭受战乱的悲惨景象,情感真挚,感染力强。开篇“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两句,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战事的突发和凉州城的沦陷,营造出紧张危急的氛围。

接着“汉兵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写出了唐军将士的英勇抵抗和最终惨败的结局,充满了悲壮之情。“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四句,通过对比,深刻地展现了边疆百姓在异族统治下的苦难生活,他们被迫远离故土,改变生活习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最后“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入汉家”,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渴望有良将出现,收复失地、重振国家声威的强烈愿望,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极具表现力,将战乱的残酷、百姓的苦难和诗人的爱国情怀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张籍生活的中唐时期,唐朝国力逐渐衰退,边疆地区经常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凉州等地多次被吐蕃等外族占领。诗人目睹了边疆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国土沦陷的惨痛现实,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同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抒发了渴望收复失地、安定边疆的强烈愿望。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