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词

张籍 〔唐朝〕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

重重土坚试行锥, 军吏执鞭催作迟。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

家家养男当门户, 今日作君城下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筑城的地方,成千上万的民工一起拿着木杵打夯。

层层夯筑的泥土坚硬得用锥子试插都难以插入,军吏却拿着鞭子催促,嫌民工们干活迟缓。

来到这深沙大漠里已经一年了,民工们都穿着短衣,口渴难耐却没有水喝。

力气耗尽了也不能停下杵声,可杵声还没停止,人就都已经死了。

家家户户养育儿子本是为了支撑门户,如今却都变成了君王城墙下的泥土。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凝练,风格平易自然,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乐府诗:本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这类诗歌多来自民间,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张籍的这首《筑城词》便属于乐府诗一类。

3. 徭役:古代统治者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包括筑城、修路、修水利等。这首诗中的民工便是被征发服徭役,他们的悲惨遭遇是古代徭役制度残酷性的体现。

  • 筑城词:以筑城为题材的诗歌。
  • 把杵:拿着木杵,指用杵捣土筑墙。
  • 重重土坚试行锥:层层夯筑的泥土十分坚硬,试着用锥子插一插。
  • 军吏:军中的官吏。
  • 催作迟:催促(民工),嫌他们干活慢。
  • 深碛:深深的沙漠。碛,水中堆积的沙石,这里指沙漠。
  • 尽著短衣:都穿着短衣。
  • 抛杵声:停下捣杵的声音,指停止劳作。
  • 当门户:支撑门户,顶立门户。
  • 作君城下土:变成了君王城墙下的泥土,指死于筑城。

《筑城词》是一首充满血泪的现实主义诗作,诗人张籍通过对民工筑城场景的细致描绘,向我们展现了中唐时期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的开头,“千人万人齐把杵”描绘了筑城工地上人多势众的景象,但这看似宏大的场面背后,却是无数民工的辛酸。接着,诗人通过“军吏执鞭催作迟”这一细节,点出了民工们在压迫下劳作的状态,军吏的鞭子不仅是对他们身体的抽打,更是对他们尊严的践踏。

在描写民工的生活环境时,“深碛里”“渴无水”等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所处环境的恶劣,一年的时间,他们忍受着寒冷和干渴,坚持劳作。而“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更是将这种苦难推向了极致,他们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直至死亡也无法停止劳作,这是多么的绝望和悲惨。

最后一句“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更是直击人心。每个家庭养育儿子都是希望他能支撑起家庭,可如今却都成了城墙下的泥土,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统治的残酷。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要体会其中的情感,更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诗歌强大的现实主义力量,它能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历史的真相。

这首诗以朴素而直白的语言,描绘了筑城民工的悲惨生活和绝望处境,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开篇“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筑城工地的宏大场面,众多民工一同劳作,为下文描写他们的苦难做了铺垫。“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两句,通过对比泥土的坚硬和军吏的严苛,展现了民工劳作的艰辛和军吏的残暴。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则进一步描写了民工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在沙漠中劳作一年,衣衫单薄,还面临着缺水的困境,突出了他们的痛苦。“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是全诗的高潮,极具震撼力,将民工们被压榨至死的悲惨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不忍卒读。

最后“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以家长的视角,道出了百姓的无奈与悲哀,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百姓的生命,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全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

张籍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边疆战事不断,朝廷为了巩固边防,频繁征发民工修筑城墙。这首诗便是通过描写民工筑城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