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唐诗人张籍的《樵客吟》,这首诗就像一幅“樵夫劳作图”,通过8句诗,完整地展现了古代樵夫砍柴的全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百姓的生活不易。
首先,我们从诗歌的结构入手。前6句是“叙事”,诗人按照“上山—砍柴—下山”的顺序,一步步为我们描绘场景:一开始说“上山采樵选枯树”,为什么选枯树呢?因为枯树更容易砍伐,这是樵夫长期劳作总结的经验,也体现了他们的朴实;接着“秋来野火烧栎林”,秋天的野火让树枝干枯,正好方便拾取,这一句既交代了砍柴的时节,也暗示了自然条件对樵夫劳作的影响。然后“斧声坎坎在幽谷”,“坎坎”这个声音特别形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幽深的山谷里,斧头砍树的声音一声声传来,多有画面感啊!砍好柴后,用“青葛”捆起来,到了傍晚“日西待伴同下山”,还要挑着弯弯的竹担,多累啊!
再看“共知路傍多虎窟,未出深林不敢歇”,这一句很关键,它告诉我们樵夫不仅累,还很危险——路边有老虎洞,没走出树林就不敢休息,这体现了他们劳作的艰辛和不易。后面“村西地暗狐兔行,稚子叫时相应声”,天色暗了,狐狸兔子出来活动,远处小孩的叫声有人回应,这既烘托了傍晚的氛围,也让我们感觉到,樵夫终于快到村子了,有了一丝生活的暖意。
最后两句“采樵客,莫采松与柏。松柏生枝直且坚,与君作屋成家宅”是“劝诫”,诗人为什么不让砍松柏呢?因为松柏的枝干又直又坚固,能用来建房子,给人一个安稳的家。这不仅是对樵夫的提醒,也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他希望百姓能有安稳的住所,也希望自然资源能被合理利用。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学到很多:一方面,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唐时期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知道了古代“樵夫”这个职业的辛苦;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张籍诗歌“关注现实、语言质朴”的特点,这和他参与的“新乐府运动”是分不开的。同学们以后读古诗的时候,也可以像这样,先理清诗歌的叙事顺序,再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