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南客

张籍 〔唐朝〕

行路雨修修,青山尽海头。

天涯人去远,岭北水空流。

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

来时旧相识,谁向日南游。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赶路途中细雨绵绵,青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友人远去天涯海角,岭北的流水空自流淌。

夜市一直连接到铜柱边,巢居的民居属于象州地方。

来的时候我们是旧相识,如今有谁还会去往日南游历呢?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凝练。

2.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牵挂、祝福等情感,常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

3. 铜柱:历史上,汉朝马援曾在交趾立铜柱作为汉南边疆界的标志,后世常以“铜柱”代指南方边疆。

4. 日南:古代郡名,汉武帝时设立,辖境在今越南中部,是古代中国疆域的最南端之一,诗中常用以泛指极南之地。

5. 象州:古地名,唐贞观年间置,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是古代南方的边远地区之一。

  • 修修:形容细雨连绵的样子。
  • 海头:海边,海岸。
  • 天涯:天边,形容极远的地方。
  • 岭北:山岭的北面。
  • 铜柱:古代的一种界标,此处指南方边疆的标志。
  • 巢居:指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像鸟巢一样的居所,此处代指南方的居所。
  • 象州:古代地名,在今广西境内,此处泛指南方边远地区。
  • 日南:古代郡名,在今越南中部,此处泛指极南之地。

《送南客》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围绕送别友人前往南方这一事件展开。开篇两句描绘了友人出发时的情景,细雨纷纷的路途和一眼望不到头的青山,让我们感受到旅途的漫长与艰辛,也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那份不舍。

接着“天涯人去远,岭北水空流”,这里的“天涯”直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非常遥远,而“水空流”则把诗人内心的失落具象化了,友人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再看“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这两句为我们展现了南方边远地区的独特风貌,让我们了解到友人将要去往一个与诗人所在之地截然不同的环境,有异域风情,但也可能充满未知。

最后两句“来时旧相识,谁向日南游”,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回忆起曾经相识的时光,再想到友人要去那遥远的日南,以后可能很少有机会再相见,一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把送别友人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了解到了当时南方边远地区的一些情况。

此诗开篇“行路雨修修,青山尽海头”,以景起兴,细雨绵绵的旅途和绵延至海边的青山,既写出了行程的艰辛与遥远,又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送别奠定了情感基调。“天涯人去远,岭北水空流”两句,直抒胸臆,友人远去天涯,而岭北的流水空自流淌,“空”字用得精妙,既写出了友人离去后此地的寂寥,也暗含了诗人心中的失落与不舍。

“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描绘了南方边远地区的独特风物,夜市的繁华与铜柱的边疆标识相连,巢居的特色民居属于象州,展现了南方的异域风情,也从侧面暗示了友人此行的遥远与陌生。最后“来时旧相识,谁向日南游”,以问句作结,回忆昔日相识的情景,感叹如今友人远赴日南,无人再同往,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也流露出一种对别离的惆怅,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景交融,将送别之情融入沿途景物和南方风物的描绘之中,情感真挚深沉,耐人寻味。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这首《送南客》是一首送别诗,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是诗人送别一位前往南方边远地区的友人时所作。当时南方一些地区相对偏远,交通不便,诗人通过对旅途景象和南方风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与不舍之情。中唐时期,南北交流虽有发展,但边远地区的环境依然较为艰苦,这也使得送别更添一份担忧。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