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山人幽居

张籍 〔唐朝〕

襄阳南郭外,茅屋一书生。

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

画苔藤杖细,踏石笋鞋轻。

应笑风尘客,区区逐世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襄阳城南郊外,有一间茅屋,里面住着一位读书人。

无事的时候,他就焚香静坐;有时,便沿着竹林漫步。

长满青苔的地方,他那细瘦的藤杖留下了痕迹;踏着石头行走,他的笋壳鞋显得十分轻便。

他大概会嘲笑那些在尘世中奔波的人,为了那微不足道的世间名利而苦苦追逐。

1.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风格平易流畅,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山人”是古代对隐士或道士的称呼,在唐诗中经常出现,体现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诗歌中的“襄阳”是古代著名的城市,位于今湖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许多文人墨客游历和题咏的对象。

4.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和“画苔藤杖细,踏石笋鞋轻”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5. 诗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便将李山人的幽居生活刻画得栩栩如生,不加渲染和修饰,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意。

  • 李山人:指隐居的读书人,“山人”是对隐士的称呼。
  • 幽居:幽静的居所,这里指隐士的住处。
  • 襄阳南郭外:襄阳城的南边城外,“郭”指外城。
  • 焚香坐:点燃香料静坐,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方式。
  • 寻竹行:沿着竹林行走。
  • 画苔:指藤杖在有青苔的地上留下的痕迹,如同画出来一般。
  • 藤杖:用藤条做成的拐杖。
  • 笋鞋:用竹笋壳做的鞋子,轻便透气,是隐士常穿的鞋。
  • 风尘客:指在尘世中奔波忙碌的人。
  • 区区:形容微小、琐碎,这里有不值得的意思。
  • 逐世名:追逐世间的名利。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题李山人幽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大致内容,它描绘了一位隐居在襄阳城南郊外的李山人的生活情景。

从诗歌的题目来看,“题李山人幽居”就是为李山人的幽静居所题诗,这表明诗人是有感而发,想要记录下这里的生活。首联告诉我们李山人住在襄阳南郭外的茅屋里,是个读书人,简单的介绍让我们对他有了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的两联,具体描写了李山人的生活状态。他没事的时候就焚香静坐,有时就去竹林里走走,生活过得十分闲适。而“画苔藤杖细,踏石笋鞋轻”这两句,通过对他使用的藤杖和穿着的笋鞋以及行走状态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他漫步在林间的身影,感受到他的悠然自得。

最后一联,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李山人应该会嘲笑那些在尘世中为了名利奔波的人。这里其实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追逐那些微不足道的名利是不值得的,反而这种隐居的生活更让人向往。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所营造出的宁静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的对淡泊名利生活的赞美。同时,也要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感受唐诗的魅力。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淡泊的隐士生活画卷。首联“襄阳南郭外,茅屋一书生”,点明了李山人的居住地点和身份,“茅屋”一词尽显简朴,为下文描写其恬淡生活做了铺垫。

颔联“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通过“焚香坐”和“寻竹行”两个日常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李山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没有尘世的喧嚣与烦扰,只有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颈联“画苔藤杖细,踏石笋鞋轻”,细节描写尤为精妙。“画苔”将藤杖在青苔上留下的痕迹比作绘画,富有诗意;“踏石笋鞋轻”则写出了李山人穿着笋鞋行走在石头上的轻盈姿态,进一步烘托出他悠然自得的心境。

尾联“应笑风尘客,区区逐世名”,由景及情,由人及己,借李山人的视角,表达了对追逐名利之人的嘲讽,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这种超然物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韵味悠长。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同时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的作品。《题李山人幽居》这首诗,通过对李山人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的赞赏。当时社会,不少文人在官场中沉浮,为名利所累,而隐居生活成为一些人向往的精神归宿。张籍可能是在游历襄阳时,偶遇这位李山人,被其幽静的生活所打动,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赞美他的隐居生活,同时也暗含了对世俗追名逐利现象的反思。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