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司空赴镇襄阳

张籍 〔唐朝〕

中外兼权社稷臣,千官齐出拜行尘。

再调公鼎勋庸盛, 三受兵符宠命新。

商路雪开旗旆展,楚堤梅发驿亭春。

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朝廷内外倚重的社稷重臣,百官列队相送拜别车尘。
屡次调任彰显功勋卓著,三授兵符更见皇恩殊深。
商路雪霁旌旗迎风舒展,楚堤梅绽驿亭春意渐熏。
襄阳风光自古令人称道,今朝重来执掌一方乾坤。

唐代节度使制度:诗中"受兵符"反映中唐后节度使掌兵权的制度特点
送别诗传统:继承盛唐送别诗"即事写景,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
地理意象运用:"商路""楚堤"等地理符号强化了赴任路线的真实感

  • 李司空:唐代官职"三公"之一,此处指受封司空的李姓重臣
  • 社稷臣: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臣
  • 公鼎:象征国家权力的鼎器,代指重要官职
  • 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
  • 商路:指通往襄阳的商於古道
  • 楚堤:襄阳地处古楚地,汉江堤岸称楚堤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 政治叙事与景物描写交融,颔联纪事,颈联写景,张弛有度
2. "雪开旗展""梅发春亭"的意象组合,形成肃杀与生机并存的意境
3. 尾联"作主人"双关语,既指主政一方,又暗含建功立业的期待
4. 全诗严守七律平仄,中二联对仗精工,体现中唐律诗成熟特征

全诗采用七律体,首联以"千官拜尘"的壮观场面凸显李司空地位;颔联用"鼎""符"意象强调朝廷信任;颈联转写赴任途中的"雪开""梅发",既点明时节又暗喻政通人和;尾联"作主人"三字,既赞襄阳美景,更期许其建功立业。诗中"三受兵符"与"再调公鼎"对仗工稳,展现张籍炼字功力。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李司空(疑为李逢吉)受命出镇襄阳,张籍作为朝中同僚赋诗相送。襄阳当时是抵御藩镇的前线要地,诗中既赞颂李司空功绩,亦暗含对其镇守要冲的期许。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