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
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春天的山坞里桃花盛开,常常吸引着山野间的游客前来游览。
太阳已经偏西,大家却还没有散去,依旧望着酒缸那边,意犹未尽。
1. 唱和诗:是古代诗人之间相互酬答的一种诗歌形式,通常依照原诗的韵脚、题材或体裁进行创作,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与文学互动。
2.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凝练,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3. 盛山十二景:是唐代开州盛山的著名景致,因韦处厚和张籍的唱和诗作而闻名,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诗歌意象:诗中的“桃花”是春天的典型意象,常象征着美好、烂漫;“酒”则多与宴饮、闲适的生活场景相关联,在唐诗中频繁出现。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开篇“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短短十个字,就把时间(春天)、地点(桃坞)、事件(桃花盛开,游客前来)都交代清楚了,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桃花烂漫、游人如织的春日画卷。这两句是对场景的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描写,桃花的“发”是静态中的生机,野客的“游”是动态的点缀。
接着看后两句“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通过描写时间的推移(日西)和游人的状态(未散、看望酒缸头),将游人对桃坞美景的喜爱和游玩的尽兴展现得十分到位。这里没有直接写人们如何欢愉,而是通过他们迟迟不愿离去的行为和关注酒缸的细节,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乐趣,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很是巧妙。
从情感表达来看,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既写出了自然景色的美好,也体现了人们享受生活、热爱自然的心境。同时,作为唱和诗,它也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方式,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春日桃坞的热闹景象与游人的闲适心境。首句“春坞桃花发”点明时节与地点,桃花盛开的景象扑面而来,充满生机。“多将野客游”则写出桃花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侧面烘托出桃坞景色之美。
后两句“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更是妙笔生花,太阳西斜仍不舍离去,目光还停留在酒缸边,将游人陶醉于美景、畅饮欢谈的惬意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尽显春日赏景的悠闲乐趣,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自在与欢愉。全诗意境清新,生活气息浓厚,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春日游赏图描绘得生动鲜活。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是张籍为唱和韦处厚的《盛山十二诗》而作。韦处厚在任开州刺史期间,曾作《盛山十二诗》描绘当地盛山的十二处景致,张籍读罢后有感而发,依题唱和,此诗便是其中之一,描写的是盛山桃坞的春景及游人赏景饮酒的情景。当时文人之间常有唱和之作,以此交流情感、切磋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