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孟寂

张籍 〔唐朝〕

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

今日春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当年在曲江院的题名之处,十九个人中你是最年轻的一个。如今这美好的春光你却再也看不见了,只见杏花在寺庙门前纷纷飘落。

1. 曲江:在唐代长安城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科举制度中新科进士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如曲江宴、题名等。

2. 张籍:唐代诗人,其乐府诗尤为著名,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凝练。

3. 悼亡诗:此诗属于悼亡诗范畴,悼亡诗多是诗人为悼念逝去的亲友而作,情感真挚深沉。

  • 哭孟寂:为孟寂而哭,表达对孟寂逝去的哀悼之情。
  • 曲江院:地名,在唐代长安城南,是当时文人雅士聚集、进行科举相关活动的地方。
  • 题名处:指科举考试中举后题名的地方,唐代新科进士会在曲江进行题名等庆祝活动。
  • 十九人:指与孟寂一同中举或参与相关活动的十九个人。
  • 最少年:最年轻的人,突出孟寂当时的年轻有为。
  • 君不见:你看不见了,表达对逝者的惋惜。
  • 零落:指杏花凋谢飘落的样子。

《哭孟寂》是一首充满悲情的悼亡诗。开篇诗人回忆起当年在曲江院题名的往事,着重提到孟寂是十九人中最年轻的,这一细节既让我们感受到孟寂当年的风华正茂,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如今的春光再好,孟寂也无法看到了,寺门前的杏花纷纷飘落,这凋零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悲伤相互呼应。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的语言将对友人的思念和失去友人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品读时,要注意体会这种今昔对比所营造出的哀伤氛围,以及诗人寄托在景物中的深情。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了解到唐代曲江与科举文化的关联,以及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情谊。

全诗以回忆与现实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孟寂的深切哀悼。首句“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通过回忆当年在曲江院题名的场景,点出孟寂在众人中最是年轻,既展现了孟寂昔日的风采,也为下文的哀悼埋下伏笔。后两句“今日春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将视角拉回现实,春光依旧美好,可孟寂却已离世,看不见这一切,以杏花零落的景象烘托出凄凉哀伤的氛围,情景交融,把对友人的思念和惋惜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为悼念友人孟寂而作。从诗中“曲江院里题名处”可知,孟寂曾与包括张籍在内的十九人一同在曲江院有过题名之举,这可能与科举中举相关。如今孟寂逝去,张籍触景生情,回忆起当年孟寂年轻有为的模样,面对眼前的春光和零落的杏花,感慨万千,写下此诗寄托哀思。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