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往金州

张籍 〔唐朝〕

闻道谿阴山水好,师行一一遍经过。

事须觅取堪居处,若个溪头药最多。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听说溪谷南边的山水景色十分优美,师父您此次前往将会一一游览经过。

您此行需要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地方,不知哪条溪畔的药材最为繁多呢?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风平易流畅,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送别时的不舍、祝福、关切等情感,此诗便是通过对友人(僧人)行程和居所的关心来体现送别之情。

3. 古代地理称谓:“谿阴”中的“阴”体现了古代对地理方位的称谓习惯,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一称谓方式在古诗中较为常见。

4. 僧人生活:诗中提及“药最多”,反映出古代僧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僧人常常会涉猎医药知识,采集药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帮助他人。

  • 金州:地名,在今陕西省安康市一带,唐代属山南西道。
  • 闻道:听说。
  • 谿阴:溪谷的南边(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 :对僧人的尊称。
  • 一一:逐一,全部。
  • 事须:必须,需要。
  • 觅取:寻找。
  • 堪居处:适合居住的地方。
  • 若个:哪个,哪一处。
  • 药最多:药材最为丰富。

《送僧往金州》是张籍所作的一首送别僧人前往金州的小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前两句主要是围绕金州的美景和僧人的行程展开,诗人听说金州溪谷南边山水优美,知道僧人此去会一一游览,字里行间带有一种对僧人能欣赏到美景的理解。

后两句则将关注点落到了僧人的实际生活上,诗人关心僧人要寻找一处合适的居住之地,还特意问哪条溪头的药材最多,这既符合僧人可能的生活需求,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僧人的真挚关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朴素自然,没有使用什么复杂的修辞手法,就像日常对话一样,却把送别时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地理环境和僧人生活特点的描写,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送别时的情感,还能了解到一些古代的地理知识、文化习俗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诗的魅力。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首句“闻道谿阴山水好”以听说的方式引出金州溪谷南边山水秀丽,既点明了僧人前往之地的优点,也为下文僧人“一一”游览做了铺垫,透露出诗人对金州风光的知晓。

第二句“师行一一遍经过”则描绘出僧人沿途游览的情景,一个“遍”字体现出僧人对山水的喜爱,也暗含诗人对僧人能饱览美景的欣慰。

后两句“事须觅取堪居处,若个溪头药最多”转而关心僧人的居所问题,询问哪处溪头药材最多,既符合僧人可能需要采药的身份特点,也流露出诗人对僧人生活的细致关怀。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的叙述中展现出真挚的情感,将送别时的关切融入对山水和生活的问询之中,显得亲切自然。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送僧往金州》是一首送别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有一位僧人准备前往金州,张籍写下此诗送别。金州在唐代以山水秀丽、物产丰富著称,尤其可能盛产药材,这也成为诗人关心僧人此行居所选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诗中体现了诗人对僧人的关切之情,以及对金州地理环境的了解。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