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庙

张籍 〔唐朝〕

金天庙下西京道,巫女纷纷走似烟。

手把纸钱迎过客,遣求恩福到神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华山金天庙下的西京道路上,女巫们纷纷奔走如烟雾一般。

她们手持纸钱迎接过往的行人,要为人们向神灵祈求恩福。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凝练,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华山:五岳中的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以险峻著称,是古代重要的祭祀对象。

3. 巫文化:在中国古代,巫女是沟通人与鬼神的媒介,从事祭祀、祈祷等活动,巫文化在民间有广泛影响。

4. 唐代祭祀习俗:唐代对山川神灵的祭祀较为盛行,各地庙宇众多,祭祀活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华山庙:即华岳庙,祭祀西岳华山之神的庙宇,在今陕西华阴。
  • 金天庙:指华山庙,因华山之神古称金天王,故庙又称金天庙。
  • 西京道:通往西京(长安)的道路。
  • 巫女: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子。
  • 走似烟:形容巫女们来往奔走,像烟雾一样飘忽不定。
  • 纸钱:祭祀时烧化给鬼神的纸,象征钱帛。
  • 过客:路过的行人。
  • 遣求恩福:替人向神灵祈求福分。

《华山庙》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了华山庙前巫女们为行人祈福的场景。首先,我们从诗的题目和地点入手,了解华山庙的重要性,它是人们祭祀西岳华山之神的地方,地处西京道旁,来往行人众多,这为巫女们的活动提供了场景基础。

接着看诗句的描写,“巫女纷纷走似烟”中的“纷纷”和“似烟”用得极为巧妙,既写出了巫女的数量,又表现了她们的动态。而“手把纸钱迎过客,遣求恩福到神前”则直接点明了巫女的行为和目的,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民间对神灵的信仰和祈福的虔诚。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张籍简洁生动的写作风格,还能了解到中唐时期的民间习俗和社会风貌,体会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它就像一幅生动的风俗画,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一个侧面。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华山庙前的热闹景象。首句“金天庙下西京道”点明地点,为下文场景的展开铺垫了背景。次句“巫女纷纷走似烟”用比喻的手法,将巫女们奔走的姿态比作烟雾,既写出了她们数量之多,又凸显了其行动的轻盈与忙碌,画面感极强。

后两句“手把纸钱迎过客,遣求恩福到神前”具体描写了巫女们的行为,她们手持纸钱迎接路人,为其向神灵祈福,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民间的祭祀习俗。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加雕饰,却将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世俗风情的细致观察。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百态。华山作为五岳之一,其庙宇是当时人们祭祀祈福的重要场所。这首诗可能是诗人途经华山庙时,目睹巫女们为过往行人祈福的场景而创作的,通过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描绘,间接反映了当时民间的信仰习俗。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