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龟铭
龟铭
卢仝 〔唐朝〕
龟,汝灵于人,不灵于身,致网于津。
吾灵于身,不灵于人,致走于尘。
龟,吾与汝邻。
写人
古诗译文
龟啊,你比人更灵慧,却不能保全自身,以致被人用网捕获于渡口。我虽能保全自身,却不通人情世故,只能在尘世中奔波劳碌。龟啊,我和你其实是近邻。
展开
知识点
1. 卢仝,中唐诗人,号玉川子,以《茶歌》闻名,诗风奇崛,与孟郊、贾岛相近。 铭,古代一种文体,多刻于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警戒、称颂或寄托。 龟在古代文化中象征长寿、灵性和神秘,常用于占卜(如龟甲占卜)。 唐代隐逸文化盛行,部分文人因仕途不顺或厌倦官场而选择隐居。 道家哲学强调“无用之用”,认为过于显露才能反而招祸,本诗体现了这一思想。 对仗手法在短诗中的运用,增强了哲理的对比张力。
展开
古诗注解
龟
:古代被视为灵物,常用于占卜,象征长寿与智慧。
汝灵于人,不灵于身
:你(龟)在灵性上胜过人类,却无法用这种灵性来保护自己的身体。
致网于津
:结果在渡口被人用网捕获。“津”指渡口,也象征人生的关隘。
吾灵于身,不灵于人
:我(诗人)虽能保全自身,却不懂人情世故,无法在人际社会中如意生存。
致走于尘
:只能在尘世中奔波劳碌。“走于尘”比喻在世俗中奔忙,不得安宁。
邻
:近邻,此处比喻诗人与龟同为世间孤独、不合时宜的存在,命运相似。
展开
讲解
《龟铭》虽短,却是卢仝人生哲学的浓缩。诗中通过“龟”与“我”的对比,提出一个深刻的生存悖论:太过灵慧者(如龟)因价值而被利用、捕获;而看似“灵于身”的人,实则困于世俗奔波,精神不得自由。诗人并不羡慕世俗的成功,也不否定龟的灵性,而是指出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智慧往往带来痛苦。结尾“吾与汝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明诗人自认与龟同属一类——都是这个世界的清醒者与边缘人。这种自我定位,既悲凉又高洁。学习此诗,有助于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困境与哲学思考,也启发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智慧与生存的关系。
展开
古诗赏析
《龟铭》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短诗,采用对话体形式,诗人直接对龟倾诉,赋予龟以人格。全诗仅三句,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前两句形成工整对仗:龟“灵于人”却“不灵于身”,人“灵于身”却“不灵于人”,揭示了灵性与生存之间的矛盾。龟因灵性被人类利用而遭捕,诗人虽保全性命却要在尘世中疲于奔命,二者皆不得自由。结尾“吾与汝邻”一句,将诗人与龟的命运并置,表达了一种孤独中的共鸣——在荒诞的世界中,智者与灵物皆为异类,彼此为邻。全诗充满道家式的辩证思维,反思了智慧、生存与世俗价值的关系。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者卢仝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性格孤傲,不喜仕途,隐居山林,与茶、诗、禅为伴。他一生清贫,不善交际,虽有才学却不得重用。此诗应作于其隐居期间,借物抒怀。当时社会官场腐败,才士难进,卢仝借“龟”这一灵物被网捕的遭遇,反衬自己虽有才智却无法见容于世的悲愤。龟因灵而招祸,人因不灵而自保,但又困于尘劳,表达了对命运悖论的深刻思考。
展开
作者信息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古诗数量:
112
名句数量:
394
作者其他古诗
1
白鹭鸶
1.1万阅读
2
风中琴
1万阅读
3
新蝉
1万阅读
4
月蚀诗
1万阅读
5
解闷
1万阅读
6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1万阅读
7
喜逢郑三游山
1万阅读
8
有所思
1万阅读
9
人日立春
1万阅读
10
除夜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