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箴

卢仝 〔唐朝〕

贪残奸酗,狡佞讦愎,身之八杀。

背惠,恃己,狎不肖, 妒贤能,命之四孽。

有是有此予敢辞,无是无此予之师, 一日不见予心思。

思其人,惧其人。

其交其难,敢告于门。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贪婪、残忍、奸诈、酗酒,狡猾、谄媚、攻讦、固执,这是危害自身的八种恶行。

背弃恩惠,自恃己能,亲近品行不端的人,嫉妒贤才与有能力的人,这是败坏命运的四种罪孽。

有这些毛病,我不敢为自己辩解;没有这些毛病,那便是我的老师,一天不见他,我就会思念。

思念这样的人,也敬畏这样的人。

与这样的人交往是很困难的,(这些话)斗胆写在门上作为告诫。

1. 箴:是一种古代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多用以劝诫他人或自省。《门箴》中的“箴”即为此意。

2. 卢仝: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其诗风格奇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代表作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

3. 古代道德规范:诗中提及的“八杀”“四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德和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传统道德规范的体现,体现了古人对修身养性的重视。

4. 文言虚词“之”:诗中“身之八杀”“命之四孽”“予之师”中的“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 贪残奸酗:贪婪、残忍、奸诈、酗酒。
  • 狡佞讦愎:狡猾、谄媚、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固执任性。
  • 身之八杀:危害自身的八种恶行。杀,这里指危害。
  • 背惠:背弃恩惠。
  • 恃己:倚仗自己(的能力、地位等)。
  • 狎不肖:亲近品行不好的人。狎,亲近而不庄重;不肖,品行不好的人。
  • 妒贤能:嫉妒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 命之四孽:败坏命运的四种罪孽。孽,罪孽、灾祸。
  • 予敢辞:我不敢辩解。予,我;辞,辩解。
  • 予之师:我的老师,这里指值得我学习的人。
  • 其交其难:与这样的人交往是很困难的。其,代指有德行、无上述毛病的人。
  • 敢告于门:斗胆写在门上(作为告诫)。告,告诫。

《门箴》是唐代诗人卢仝创作的一篇富有哲理的箴言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开篇就像一张清单,罗列了“八杀”和“四孽”这些不良品行,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会危害自身、败坏命运。这部分内容语言简练,却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在提醒我们要远离这些恶行。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没有这些不良品行之人的态度,把他们视为老师,可见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一日不见予心思”这句,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希望能时刻向贤德之人学习的心情。而“思其人,惧其人”则告诉我们,与贤德之人交往,不仅要思念他们,更要敬畏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最后一句“其交其难,敢告于门”,点出了这首诗的目的,诗人将这些感悟写在门上,作为一种告诫,既是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言行,也是希望看到的人能引以为戒。整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首《门箴》语言质朴直白,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开篇便明确指出“贪残奸酗,狡佞讦愎”这“八杀”是危害自身的恶行,以及“背惠,恃己,狎不肖,妒贤能”这“四孽”是败坏命运的罪孽,条理清晰,直指要害,让读者对这些不良品行有清晰的认识。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无上述恶行之人的敬仰与思念,“无是无此予之师,一日不见予心思”,体现出他对贤德之人的推崇和向其学习的意愿。而“思其人,惧其人”则写出了与贤德之人交往时,既思念又敬畏的复杂情感,因为与他们交往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反思自身行为。最后“其交其难,敢告于门”点明主旨,将这些感悟写在门上作为箴言,既是自勉,也是告诫他人要谨言慎行,注重品德修养。全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卢仝是唐代诗人,一生未仕,性格耿直,厌恶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不良风气。《门箴》作为一篇箴言类的诗作,推测是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的现象而作。他将一些危害自身和命运的恶行列出,既是对自己的警示,也希望以此告诫他人,倡导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他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

作者信息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古诗数量:112名句数量: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