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残奸酗,狡佞讦愎,身之八杀。
背惠,恃己,狎不肖,妒贤能,命之四孽。
有是有此予敢辞,无是无此予之师,一日不见予心思。
思其人,惧其人。
其交其难,敢告于门。
贪图、残暴、奸诈、酗酒、狡诈、谄媚、攻讦、刚愎,这八种恶行如同八把利刃,终将毁灭自身。
背弃恩惠、自负己能、亲近奸邪、嫉妒贤能,这四种恶行如同四大灾祸,注定招致命运的惩罚。
若有这些恶行,我不敢推辞;若无这些恶行,便是我的明镜。一日不见(贤人),我的心思便惶惶不安。
思念他(贤人),敬畏他(贤人)。
与这样的人交往如此艰难,我只能将这些话诉诸于门。
全诗可分为三个逻辑层次:首段罗列恶行如照妖镜,次段以"有是/无是"的辩证句式构建道德坐标系,末段"思-惧-告"的情感递进完成自我净化。特别注意"其交其难"的双关用法,既指结交贤人的艰难,也暗示保持操守的不易。这种"由外及内"的劝诫结构,与《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的抒情脉络一脉相承。
全诗以"八杀""四孽"的排比句式开篇,如利剑出鞘般直指人性之恶。"一日不见予心思"的递进式抒情,将对贤德的向往转化为刻骨铭心的精神追求。末句"敢告于门"的特殊表达,既延续《楚辞》"托名草木"的传统,又暗含"立此存照"的自我警醒,形成独特的双重警示结构。
此诗创作于中唐时期,社会动荡与官场腐败交织的背景下。卢仝目睹朝堂奸佞当道、贤才被贬的乱象,结合个人仕途坎坷的遭遇,借《门箴》表达对道德沦丧的忧虑,既是对世人的警示,也是自我约束的明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