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墓下作

李贺 〔唐朝〕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白草侵烟死,秋梨绕地红。

古书平黑石,袖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人间已没有像王濬(阿童)那样的名将,却还流传着他当年水军如龙的佳话。

白色的野草在烟雾中枯萎死去,秋日的梨子红遍了大地。

古老的碑文刻在平整的黑石板上,当年他袖中的宝剑已能斩断青铜(形容时光流逝,宝剑仍有锋芒)。

田地里的耕痕像鱼鳞一样层层起伏,坟墓的土丘像马颈上的鬃毛般隆起。

菊花上挂着晶莹的露水,长满荆棘的小路上躺着干枯的蓬草。

松柏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南原上不知刮过了多少个夜晚的风。

1.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世称“诗鬼”,其诗风格奇诡浓丽,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2. 王濬:西晋名将,在灭吴之战中功勋卓著,曾造大型战船,率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建业(今南京)。

3. 五言律诗:本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白草侵烟死,秋梨绕地红”“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对仗工整。

4. 马鬣封:古代坟冢的一种形制,《礼记·檀弓上》记载“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谓也。”形容坟丘像马颈上的鬃毛一样。

  • 王濬:西晋名将,字士治,小字阿童,曾率水军灭吴,立下大功。
  • 阿童:王濬的小字,这里代指王濬。
  • 水中龙:指王濬率领的水军声势浩大,如龙腾水势。
  • 白草:西北草原上的一种草,干枯后呈白色,此处泛指野草。
  • 古书平黑石:指刻在黑色石碑上的古老碑文。
  • 袖剑断青铜:形容王濬当年的宝剑锋利,历经岁月仍有威力,也暗示其功绩不朽。
  • 耕势鱼鳞起:形容田地被耕种后,垄痕像鱼鳞一样排列。
  • 坟科马鬣封:坟科指坟丘,马鬣封是古代一种坟冢的形状,像马颈上的鬃毛那样隆起。
  • 棘径:长满荆棘的小路。
  • 干蓬:干枯的蓬草,常随风飘荡。

《王濬墓下作》是李贺借凭吊古迹抒发情怀的代表作。开篇“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先点出英雄王濬已不在,但他的事迹仍在流传,形成“人逝名存”的对比,既是对王濬的缅怀,也暗含对当世缺乏这样英雄人物的感叹。

接着诗人转入对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白草”“秋梨”“黑石”“青铜”“耕势”“坟科”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秋日萧瑟的墓景图。这些景物不仅是眼前实景,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昔日的英雄已化作一抔黄土,唯有坟墓与周边的田园、草木相伴。

尾联“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以松柏的“愁”和不息的夜风,将情感推向高潮。松柏本是坚韧的象征,此处却带“愁”,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既写墓的孤寂,也折射出诗人自身的失意与悲凉。整首诗将历史人物、眼前景物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在苍凉的意境中传递出对英雄、时光与人生的深沉思考,体现了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独特风格。

全诗以王濬墓为切入点,借景抒情,将历史与现实交织。首联“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点明主旨,英雄已逝但功绩仍被传颂,暗含对当世无英雄的感慨。颔联、颈联描绘墓周边的秋景:“白草侵烟死,秋梨绕地红”以色彩对比勾勒萧瑟,“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将田园景象与坟墓并置,暗含时光流转、生死更迭之意。尾联“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以松柏的“愁”和夜风的不息,将悲情推向深处,既写墓之孤寂,也寄寓诗人对人生短暂、功业难存的怅惘。全诗语言奇峭,意象苍凉,尽显李贺“诗鬼”的幽峭风格。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一生困顿,仕途失意,常借古迹、历史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悲叹。王濬是西晋著名将领,以率水军灭吴闻名,功绩显赫。李贺途经王濬之墓,见墓周边萧瑟秋景,联想到英雄已逝、功业留名却无人继往的现实,遂作此诗,既缅怀古人,也暗寓自身境遇。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