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

元稹 〔唐朝〕

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

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

边缘堤岸斜,诘屈檐楹亚。

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

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

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

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

号呼怜谷帛,奔走伐桑柘。

旧架已新焚,新茅又初架。

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

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

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

斯事才未终,斯人久云谢。

有客自洪来,洪民至今藉。

惜其心太亟,作役无容暇。

台观亦已多,工徒稍冤咤。

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

农收次邑居,先室后台榭。

启闭既及期,公私亦相借。

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

不使及僭差,粗得御寒夏。

火至殊陈郑,人安极嵩华。

谁能继此名,名流袭兰麝。

五袴有前闻,斯言我非诈。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楚地的习俗不讲究居住,居民都住茅草屋。

用茅草覆盖屋顶,用竹子做梁柱,茅草稀疏竹子也有缝隙。

房屋边缘沿着堤岸倾斜,屋檐和柱子弯曲低垂。

篱笆挡不住肩膀,街道容不下车马。

五月南风正盛,应时的雨却下不来。

竹子被虫蛀,茅草也干枯,在风中自行燃烧成灰烬。

防备火灾聚集邻里,日夜巡逻劳累。

一点余烬燃烧起来,灾祸接连蔓延。

哭喊着怜惜粮食布帛,奔跑着砍伐桑树柘树(救火或重建)。

旧的屋架刚被新火焚烧,新的茅草又刚架起来。

从前的洪州刺史,想到这些常常叹息惊讶。

治理百姓没多久,郡县就纷纷变化。

高大的宅邸整齐相望,飞翘的屋脊远远横跨。

酒楼用红粉涂泥,寺庙用青鸳瓦覆盖。

这件事刚没完成,这个人早已逝去。

有客人从洪州来,洪州百姓至今还依赖(他的举措)。

可惜他心思太急切,劳役没有空闲的时候。

楼台宫观也已经很多,工匠役夫渐渐有冤声怨语。

我想做其他郡县的长官,春夏秋三季致力于耕种收获。

农业收获后再整治城邑住宅,先建住房再建台榭。

工程开工竣工都按时节,公家和私人也能互相借重。

度量材料没有强取的谋略,雇佣劳役有固定的价钱。

不使(建筑)出现僭越差错,大致能抵御寒暑。

火灾到来不像陈郑之地(那样惨重),百姓安宁超过嵩华之地。

谁能继承这名声,名流会像兰麝香气一样传扬。

“五袴”的美谈自古有闻,这话我不是虚假的。

1. 元稹:中唐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风格平易浅切,关注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与白居易唱和)、《遣悲怀三首》等。

2. 楚地文化:楚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疆域,文化具有独特性,诗歌中“楚俗不理居”反映了当地特定的居住习俗。

3. 古代建筑术语:诗中出现“梁栋”“檐楹”“飞甍”“鸳瓦”等,是古代建筑的常见构件,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特点。

4. “五袴”典故:出自《后汉书·廉范传》,廉范任蜀郡太守时,百姓作歌称颂“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后以“五袴”作为称颂地方官政绩的典故,诗中借此表达对良好治理的向往。

5.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政治,语言通俗,元稹、白居易是主要倡导者,《茅舍》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创作理念。

  • 楚俗:楚地的习俗,楚地大致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 理居:讲究居住条件。
  • 茅苫(shān):用茅草覆盖屋顶。
  • 梁栋:房屋的大梁和支柱。
  • 罅(xià):缝隙。
  • 诘屈:弯曲。
  • 檐楹(yán yíng):屋檐和柱子。
  • :低垂。
  • 篱落:篱笆。
  • 街衢(qú):街道。
  • :车马。
  • 竹蠹(dù):蛀食竹子的虫子。
  • 焚灺(xiè):燃烧成灰烬。
  • 防虞:防备意外(这里指火灾)。
  • 遗烬:燃烧后剩下的灰烬。
  • :同“燃”,燃烧。
  • 谷帛:粮食和布帛,代指财物。
  •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常用来养蚕或做木材。
  • 洪州牧:洪州的长官,洪州在今江西南昌。
  • 嗟讶(jiē yà):叹息惊讶。
  • 牧民:治理百姓。
  • 郡邑:郡县,指地方。
  • 峻邸(jùn dǐ):高大的宅邸。
  • 飞甍(méng):飞翘的屋脊。
  • 旗亭:酒楼。
  • 青鸳瓦:一种青颜色的瓦,形状如鸳鸯,常用于寺庙等建筑。
  • 云谢:去世,“云”为助词。
  • 藉(jiè):依赖,凭借。
  • 太亟(jí):太急切。
  • 作役:劳役。
  • 容暇(xiá):空闲。
  • 台观(guàn):楼台宫观。
  • 工徒:工匠和役夫。
  • 冤咤(zhà):怨恨叹息。
  • 三时:指春夏秋三季,是耕种收获的季节。
  • 耕稼:耕种和收获。
  • 次邑居:接着整治城邑住宅。
  • 后台榭:再修建台榭(游乐休息的建筑)。
  • 启闭:这里指工程的开工和竣工。
  • 相借:互相帮助、借重。
  • 度材:衡量材料。
  • 强略:强取的手段。
  • 庀役(pǐ yì):雇佣劳役。
  • 僭差(jiàn chā):僭越等级差别。
  • 陈郑:古代诸侯国名,这里泛指容易发生火灾的地方。
  • 嵩华:嵩山和华山,泛指安宁的地方。
  • 兰麝(shè):兰草和麝香,都是名贵的香料,比喻美好的名声。
  • 五袴(kù):即“五绔”,典故出自汉代,指百姓称颂地方官政绩,这里借指良好的治理。

《茅舍》一诗以楚地百姓的居住环境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唐时期的社会民生状况和诗人的治理思考。

开篇先描绘楚地茅舍的简陋,从建筑材料到房屋布局,处处体现出百姓生活的艰辛。“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点明干旱时节,为火灾埋下伏笔,而“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则直接写出火灾的易发与猛烈,“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描绘了火灾蔓延的可怕景象,让我们感受到百姓面对天灾时的无助。

接着,诗歌转向人事,提到洪州牧的治理。这位官员虽想有所作为,使郡邑面貌改观,但“心太亟”导致劳役繁重,引发“工徒稍冤咤”,这反映了治理中“好心办坏事”的问题,也体现了诗人对治理方式的审慎思考。

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治理理想:优先发展农业,“三时务耕稼”;合理安排建设顺序,“先室后台榭”;注重公平合理,“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这些想法基于对百姓需求的深刻理解,体现了民本思想。

整首诗由景及人,由具体事件到治理理念,层层深入,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理想社会治理的呼唤,展现了元稹作为关注民生的诗人的担当与思考。

《茅舍》是一首写实性极强的诗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诗歌开篇细致描绘了楚地茅舍的简陋:“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展现了百姓居住环境的恶劣。接着写五月干旱、茅竹干枯引发火灾,以及火灾带来的灾难和百姓的困苦,字里行间充满对百姓的同情。随后通过对比,写洪州官员曾进行大规模建设,虽有一定影响却因操之过急导致劳役繁重,引发民怨,暗含对不当治理方式的反思。最后表达了诗人理想中的治理模式:重视农时、先民生后建设、合理用材、体恤百姓,体现了其民本思想。

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茅舍状况和火灾情景,不加修饰却极具感染力;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很突出,茅舍的简陋与豪宅的壮丽对比,前任官员急功近利的治理与诗人理想中的治理对比,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深厚情感,将对民生的关切和对治理的思考融入具体描写中,引人深思。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茅舍》一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渐趋尖锐,地方治理存在诸多问题,百姓生活困苦。

诗中提到了楚地百姓居住条件恶劣,多为简陋茅舍,易遭火灾,以及洪州曾有官员进行大规模建设却因操之过急引发民怨等情况。这可能是元稹在观察各地民生状况后所作,通过对茅舍及相关事件的描写,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理想地方治理模式的思考。他希望地方官能重视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建设,体恤百姓,实现安居乐业的治理目标。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