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十首

元稹 〔唐朝〕

始见梨花房,坐对梨花白。

行看梨叶青,已复梨叶赤。

严霜九月半,危蒂几时客。

况有高高原,秋风四来迫。

莫厌夏日长,莫愁冬日短。

欲识短复长,君看寒又暖。

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

草没奉诚园,轩车昔曾满。

孤竹迸荒园,误与蓬麻列。

久拥萧萧风,空长高高节。

严霜荡群秽,蓬断麻亦折。

独立转亭亭,心期凤凰别。

艳艳翦红英,团团削翠茎。

托根在褊浅,因依泥滓生。

中有合欢蕊,池枯难遽呈。

凉宵露华重,低徊当月明。

晚荷犹展卷,早蝉遽萧嘹。

露叶行已重,况乃江风摇。

炎夏火再伏,清商暗回飙。

寄言抱志士,日月东西跳。

买马买锯牙,买犊买破车。

养禽当养鹘,种树先种花。

人生负俊健,天意与光华。

莫学蚯蚓辈,食泥近土涯。

爱直莫爱夸,爱疾莫爱斜。

爱谟莫爱诈,爱施莫爱奢。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用人如用己,理国如理家。

z8々刀刃光,弯弯弓面张。

入水斩犀兕,上山椎虎狼。

里中无老少,唤作癫儿郎。

一日风云会,横行归故乡。

团团规内星,未必明如月。

托迹近北辰,周天无沦没。

老人在南极,地远光不发。

见则寿圣明,愿照高高阙。

河清谅嘉瑞,吾帝真圣人。

时哉不我梦,此时为废民。

光阴本跳踯,功业劳苦辛。

一到江陵郡,三年成去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起初看见梨花的花房,静坐对着洁白的梨花。

走着看着梨花的叶子变青,不久又看到梨叶变成赤色。

深秋九月中旬下着严寒的霜,脆弱的花蒂还能留存多久。

何况还有那高高的高原,秋风从四面逼来。

不要厌烦夏日漫长,不要忧愁冬日短暂。

想知道短与长的变化,你看寒冷之后又会变暖。

城中有百万户人家,哀怨与丝竹管弦之声交织。

奉诚园被荒草淹没,昔日这里曾挤满了车马。

孤竹生长在荒芜的园子里,错误地与蓬草、麻草并列。

长久被萧瑟的秋风吹拂,徒然生长出高高的气节。

严寒的霜雪扫荡各种杂草,蓬草断折,麻草也被压垮。

孤竹独自挺立,姿态亭亭,心中期望与凤凰分别(或凤凰的青睐)。

鲜艳的红花被精心剪裁,翠绿的花茎被修剪得圆润。

扎根在浅陋的地方,依靠泥滓生长。

其中有合欢花的花蕊,池塘干涸难以立刻展现。

清凉的夜晚露水浓重,在月光下徘徊流连。

晚开的荷花还舒展着叶片,早出的蝉儿却已急促地发出凄凉的叫声。

带着露水的叶子已经变得沉重,更何况江风还在吹拂摇晃。

炎热的夏天伏天再次到来,秋气暗中带回狂风。

寄语怀抱壮志的士人,日月东升西落,时光飞逝。

买马要买下牙齿锋利的,买牛犊要买下拉破车的(不追求外表华丽)。

养禽鸟应当养鹘鸟(猛禽),种树要先种会开花的。

人生辜负了俊朗强健的体魄,上天却给予了光辉华彩。

不要学蚯蚓之类,只在泥土边觅食。

喜爱正直不要喜爱浮夸,喜爱敏捷不要喜爱歪斜。

喜爱谋划不要喜爱欺诈,喜爱施与不要喜爱奢侈。

选拔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任用事物不超过它的限度。

任用别人如同任用自己,治理国家如同治理家庭。

刀刃闪闪发光,弯弓拉开如满月。

入水能斩杀犀牛兕牛,上山能击杀虎狼。

乡里不分老少,都叫他“癫儿郎”。

一旦遇到风云际会的时机,便能横行天下回到故乡。

那圆规般的星宿,未必像月亮一样明亮。

依托于北极星附近,整个周天运行不会沉沦隐没。

老人如在南极,地处偏远光芒难以发散。

见到(这样的景象)就祝圣上长寿英明,希望光辉照耀高高的宫阙。

黄河水清确实是吉祥的征兆,我们的皇帝真是圣人。

时机啊没有让我入梦(没有眷顾我),此时我只是一个被废弃的百姓。

光阴本来就急促流逝,建立功业要付出劳苦艰辛。

一到江陵郡,三年过去如同尘土般消散。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遣兴十首》属于七言古诗组诗,“遣兴”意为抒发情怀、排遣忧思,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

诗中“孤竹”“合欢”“荷”“蝉”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孤竹象征气节,合欢象征美好情感,荷与蝉常用来表现时序变化与高洁品格。

“河清”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祥瑞意象,因黄河水常年浑浊,故水清被视为天下太平的征兆。

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关注社会民生,元稹的这组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个人感慨折射社会现实。

  • 梨花房:指梨花的花萼,也指梨花初开时的形态。
  • 危蒂:脆弱的花蒂,这里指即将凋谢的花朵的蒂部。
  • 奉诚园:唐代长安园囿名,原为郭子仪的别墅,后荒废。
  • 孤竹:古代的孤竹国,这里借指有气节的竹子,象征高洁的品格。
  • 蓬麻:蓬草和麻草,泛指普通杂草,与孤竹形成对比。
  • 合欢蕊:合欢花的花蕊,合欢花象征团圆、美满。
  • 清商:指秋天的乐调,也代指秋天。
  • :一种猛禽,象征勇猛、高远。
  • :计谋、谋划。
  • 犀兕:犀牛和兕(古代瑞兽,类似犀牛),泛指猛兽。
  • 北辰:北极星,古代认为是天之中心,众星环绕。
  • 河清:黄河水清,古人认为是祥瑞的征兆,象征天下太平。
  • 江陵郡:地名,今湖北江陵一带,元稹曾在此任职或流放。

元稹的《遣兴十首》是一组内涵丰富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从自然描写来看,诗人细致描绘了梨花从开花到落叶、孤竹在风霜中的挺立等景象,这些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更是诗人心境的投射。比如孤竹在蓬麻之中,虽历经严霜却依然亭亭玉立,这正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对自身气节的坚守。

其次,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四季更迭、寒暖交替,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不要因一时的长短、冷暖而过度喜忧。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也映射到人生态度上,鼓励人们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起伏。

再者,组诗体现了诗人的社会关怀与政治理想。“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等句,表达了他对人才选拔和国家治理的见解,认为用人应扬长避短,治理国家如同治理家庭一样需要用心。而“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则隐约透露出对社会底层百姓苦难的关注,体现了新乐府运动的现实精神。

最后,结合诗人的身世,我们能更深刻体会诗中的情感。元稹仕途多舛,诗中“时哉不我梦,此时为废民”道出了他的失意,但“一日风云会,横行归故乡”又展现了他并未完全消沉,依然怀有壮志。这组诗正是诗人在逆境中自我排遣、自我激励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遣兴十首》是一组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以自然景物为依托,融入个人感慨与社会思考,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借景抒情。如通过梨花从开花到落叶、孤竹在杂草中挺立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象征人生的起伏与坚守气节的可贵。“严霜荡群秽,蓬断麻亦折。独立转亭亭,心期凤凰别”以孤竹经霜不凋,反衬蓬麻的脆弱,凸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组诗还运用对比手法,如“莫厌夏日长,莫愁冬日短。欲识短复长,君看寒又暖”,通过夏日与冬日、寒与暖的对比,揭示了事物循环变化的哲理。同时,诗中不乏直白的议论,如“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用人如用己,理国如理家”,直接表达了对治国用人的见解,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情感上,诗作交织着失意与坚守、感慨与期望。既有“时哉不我梦,此时为废民”的身世叹惋,也有“一日风云会,横行归故乡”的壮志豪情,展现了诗人复杂而坚韧的内心世界。

元稹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曾经历贬谪等挫折。《遣兴十首》是其感怀身世、抒发情怀的组诗。

从诗中“一到江陵郡,三年成去尘”等句推测,这组诗可能创作于元稹被贬江陵期间。当时诗人身处逆境,目睹世事变迁、人生起伏,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理想气节的坚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洞察。诗中既有对自然时序变化的咏叹,也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和对治国用人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心境与追求。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