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病

元稹 〔唐朝〕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独孤才四十,仕宦方荣荣。

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赵昌八十馀,三拥大将旌。

为生信异异,之死同冥冥。

其家哭泣爱,一一无异情。

其类嗟叹惜,各各无重轻。

万龄龟菌等,一死天地平。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舍彼复就此,去留何所萦。

前身为过迹,来世即前程。

但念行不息,岂忧无路行。

蜕骨龙不死,蜕皮蝉自鸣。

胡为神蜕体,此道人不明。

持谢爱朋友,寄之仁弟兄。

吟此可达观,世言何足听。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自古以来谁能不死,死后便不再有人记起他们的姓名。

今年京城里面,死去的人无论老少都有。

独孤才四十岁,仕途正兴旺。

李三三十九岁,在朝廷做官有清廉的名声。

赵昌八十多岁,曾多次执掌大将的旗帜。

活着的时候情况确实各不相同,死了之后都一样归于冥冥之中。

他们的家人哭泣着表达爱意,每一家的情感都没有差别。

他们的同类感叹惋惜,对每个人的情感也没有轻重之分。

万年的乌龟和朝生暮死的菌类寿命虽然不同,但一旦死亡在天地间就都平等了。

拿这些来对比我的病,我的病又有什么值得惊慌的呢。

假如我今天就死去,也足以了结这一生。

假如能活到一百岁,也不知道能有什么成就。

况且我早年就以佛为师,把这身体当作暂时居住的屋宅。

舍弃那个身体又来到这个身体,离去或留下有什么可牵挂的呢。

前世是过去的痕迹,来世就是未来的前程。

只要想着不断前行,哪里还用担心没有路可走呢。

蛇蜕去骨头仍然能存活,蝉蜕去外皮依然能鸣叫。

为什么精神脱离身体后,这种道理人们就不明白了呢。

恭敬地辞别亲爱的朋友,把这些想法寄托给仁爱的弟兄。

吟诵这些能够达到旷达的境界,世俗的言论又有什么值得听取的呢。

1. 元稹: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反映社会现实。

2.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政治,语言通俗易懂。

3. 佛教对唐诗的影响:许多唐代诗人受佛教思想影响,在诗歌中会体现出因果轮回、超脱生死等观念,本诗中对生死、肉体与精神的看法就带有佛教色彩。

4. 古诗中常见的生死主题:生死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诗人往往通过对生死的思考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对世事的感慨或追求超脱的心境。

  • 独孤、李三、赵昌:均为当时人物,具体生平不详,诗中用以举例不同年龄、身份的死者。
  • 仕宦:指做官。
  • 荣荣:兴旺、兴盛的样子。
  • 登朝:指在朝廷做官。
  • 清声:清廉的名声。
  • 三拥大将旌:多次执掌大将的旗帜,指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旌,古代军队里的旗帜。
  • 冥冥:昏暗、模糊,这里指死后无知的状态。
  • 龟菌:龟指乌龟,寿命很长;菌指菌类,寿命很短,常用来比喻寿命长短悬殊。
  • 师佛:以佛为师,指信奉佛教。
  • 屋宅此身形:把身体当作屋宅,是佛教中对身体的一种看法,认为身体只是精神的暂时居所。
  • :牵挂、缠绕。
  • 过迹:过去的痕迹。
  • 蜕骨龙不死:传说中龙蜕去骨头后仍然能够存活,这里借指精神超越肉体而存在。
  • 蜕皮蝉自鸣:蝉蜕去外皮后依然能够鸣叫,与上句一样,比喻精神不随肉体消亡。
  • 神蜕体:指精神脱离肉体,即死亡。
  • 持谢:恭敬地辞别。
  • 达观:对世事看得透彻、豁达。

《遣病》是元稹一首充满人生感悟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开篇诗人便直击生死这一宏大主题,指出死亡是所有人的最终归宿,无人能免。接着,通过列举京城中不同年龄、身份的死者,如四十岁正处仕途兴旺的独孤、三十九岁有清廉名声的李三、八十多岁曾居高位的赵昌,展现了他们生前境遇的差异,而死后却都归于“冥冥”,以此说明死亡面前众生平等。

然后诗人将这种观察与自身的疾病联系起来,认为相比死亡,自己的病痛不值一提。即使今天死去,一生也已足够;即便活到百年,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体现出一种对生命长度与价值的淡然。

由于诗人早年信奉佛教,诗中融入了佛教的观点,把身体看作临时的“屋宅”,认为精神可以脱离肉体存在,前世来世循环不止,这种思想让他能以更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和病痛。最后,诗人向朋友和弟兄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感悟,认为秉持这样的旷达心境,不必在意世俗的言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生死的深刻思考,既体现了诗人面对疾病和死亡时的坦然,也融入了他的哲学观和宗教信仰,给读者带来关于生命意义的启示。

这首诗以直白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哲理意味。开篇通过“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点明生死是自然规律,接着列举京城中不同年龄、身份的死者,说明无论生前境遇如何,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为生信异异,之死同冥冥”一句更是直接点出这一观点。

诗中引用“万龄龟菌等,一死天地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寿命长短不同,但死亡最终会使一切归于平等,以此来宽慰自己,减轻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同时,诗人结合佛教思想,认为身体只是精神的暂时居所,前世来世循环不息,表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死观。

全诗情感真挚,从对死亡的观察到对自身疾病的思考,再到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死,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语言不事雕琢,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诗人在病痛中的坚韧和对生命的通透理解。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一生经历较为坎坷,且饱受疾病困扰。此诗题为《遣病》,从诗中内容来看,应是诗人在患病期间所作。当时京城可能发生了一些导致多人死亡的事件,诗人目睹了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离世,由此引发了对生死的思考。同时,元稹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这种思想在诗中关于生死、肉体与精神的看法上有所体现,他试图通过对生死的参悟来排遣病痛带来的困扰和对死亡的忧虑。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