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

元稹 〔唐朝〕

不改延洪祚,因成揖让朝。

讴歌同戴启,遏密共思尧。

雨露施恩广,梯航会葬遥。

号弓那独切,曾感昔年招。

前春文祖庙,大舜嗣尧登。

及此逾年感,还因是月崩。

寿缘追孝促,业在继明兴。

俭诏同今古,山川绕灞陵。

七月悲风起,凄凉万国人。

羽仪经巷内,輼fm转城闉。

暝色依陵早,秋声入辂新。

自嗟同草木,不识永贞春。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第一首

不曾改变延续长久的国运,因此成就了禅让的王朝。

百姓歌颂共同拥戴新君,停止娱乐一同思念先帝如尧。

雨露般的恩泽施与广泛,远方的人乘船乘车前来送葬。

先帝逝世的悲痛何止一人深切,曾感念当年被征召的恩情。

第二首

去年春天在文祖庙,您如大舜继承尧帝登上帝位。

到如今刚过一年就令人感伤,又在这一月驾崩。

寿命因追求孝道而显得短暂,功业在于继承光明开创兴盛。

节俭的诏令古今一致,山川环绕着灞陵。

第三首

七月里悲风兴起,使天下万民都感到凄凉。

仪仗经过里巷,灵车转过城郭。

暮色依傍着陵墓早早降临,秋声进入灵车显得清新。

自叹如同草木一般微贱,未能领略永贞年间的春天。

唐顺宗李诵,唐德宗长子,在位期间推行永贞革新,试图打击宦官、藩镇势力,改革弊政,但因阻力过大失败,在位仅八个月。

永贞是唐顺宗的年号,仅使用一年(805年),这一时期的改革对唐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挽歌词是古代哀悼死者的诗歌,多为帝王、诸侯去世后所作,内容以颂扬死者功绩、表达哀悼之情为主。

元稹是唐代中期重要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反映社会现实。

诗中"灞陵"常被用作帝王陵墓的代称,汉文帝葬于灞陵,因其节俭而被后世称颂,此处用"山川绕灞陵"暗含对顺宗节俭的赞美。

  • 延洪祚:延续长久的国运。
  • 揖让朝:指禅让的王朝,此处指顺宗禅位之事。
  • 戴启:拥戴新君,启指夏启,此处代指新君。
  • 遏密:指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
  • 梯航:登山航海,指远方的人前来,此处指各地前来送葬的人。
  • 号弓:指帝王去世,出自《史记》中"轩辕氏崩,葬桥山。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的典故,后以"号弓"为帝王去世的婉称。
  • 文祖庙: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宗庙。
  • 嗣尧:继承尧的帝位,此处指顺宗继位。
  • 灞陵:汉文帝的陵墓,此处代指顺宗的陵墓。
  • 羽仪:指帝王的仪仗。
  • 輼fm:古代的灵车。
  • 城闉:城郭的门,此处指城郭。
  • 永贞:唐顺宗的年号(805年)。

元稹的《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是一组典型的帝王挽诗,集中体现了对唐顺宗的哀悼与评价。

第一首开篇点出顺宗在位时延续国运、禅让的举措,接着写百姓对先帝的思念和各地前来送葬的情景,最后以个人感念先帝恩情作结,将天下之

这组挽歌词共三首,围绕悼念顺宗这一主题展开,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对帝王的哀悼与追思。

从内容上看,诗歌既颂扬了顺宗在位时的德政,如"雨露施恩广"体现其恩泽广泛,"俭诏同今古"赞美其节俭;也表达了对其去世的悲痛,如"七月悲风起,凄凉万国人"以悲风、万民凄凉的景象渲染哀伤氛围。同时,诗中运用典故,如"揖让朝""嗣尧"等,既符合挽歌对帝王的称颂语境,又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对仗工整,如"讴歌同戴启,遏密共思尧",语言凝练庄重,符合挽诗的风格特点。全诗意境凄凉肃穆,将个人情感与天下万民的悲痛相结合,使哀悼之情更为深广。

唐顺宗李诵在位时间极短,仅八个月左右,于永贞元年(805年)退位,同年去世。元稹作为唐代中期的诗人,经历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动。顺宗在位期间,曾支持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但改革因触动藩镇、宦官势力而失败,顺宗也被迫禅位。

这首挽歌词创作于顺宗去世之后,是元稹为悼念顺宗而作。诗歌通过追忆顺宗在位时的举措和表达对其去世的哀悼,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诗人对顺宗的情感。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