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竹

元稹 〔唐朝〕

庭有萧萧竹,门有阗阗骑。

嚣静本殊途,因依偶同寄。

亭亭乍干云,袅袅亦垂地。

人有异我心,我无异人意。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庭院里有风吹动发出萧萧声的竹子,门口有车马喧闹的声响。

喧闹与安静本是不同的道路,却因依托偶然间一同寄托于此。

竹子挺拔高耸仿佛要触碰到云彩,又有枝条轻柔下垂到地面。

别人与我有不同的心思,我却与别人没有不同的意愿。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是中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2. 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

3.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嚣静”的对比,突出了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关系。

4. 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感。

5. “萧萧”“阗阗”“亭亭”“袅袅”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表现力。

  • 邮竹:诗题,可能指驿站旁的竹子。
  • 萧萧:形容竹子被风吹动的声音。
  • 阗阗:形容车马众多、喧闹的声音。
  • :指车马。
  • 嚣静:喧闹与安静。
  • 殊途:不同的道路,此处指不同的境遇或状态。
  • 因依:依托,依靠。
  • 偶同寄:偶然一同寄托在这里。
  • 亭亭:形容竹子挺拔的样子。
  • 乍干云:仿佛一下子就要触及云彩,形容竹子高耸。
  • 袅袅:形容竹子枝条轻柔下垂的样子。
  • 异我心:与我的心思不同。
  • 无异人意:与别人的意愿没有不同。

《邮竹》是元稹的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我们先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庭院里的竹子在风中发出萧萧声,门口有车马喧闹,这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诗人由这两种不同的景象联想到“嚣静本殊途,因依偶同寄”,告诉我们不同的事物虽然有着不同的属性和状态,但也可能因为某种联系而共存。

再看对竹子形态的描写,“亭亭乍干云,袅袅亦垂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竹子挺拔又柔美的样子,这不仅是在写竹,更是在赞美一种刚柔并济的美好品格。最后两句“人有异我心,我无异人意”,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达,体现了他不被外界所扰、坚守本心的处世哲学。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感受诗人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竹子这一意象上,同时也要留意诗中的对比和叠词的运用,体会它们在增强诗歌表现力方面的作用。此外,了解元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诗歌风格,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这首诗以“邮竹”为题,借竹抒情,意蕴深远。开篇“庭有萧萧竹,门有阗阗骑”,以庭院中安静的竹子和门口喧闹的车马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嚣静本殊途,因依偶同寄”两句,由景生情,点出喧闹与安静本是不同的状态,却因某种依托而偶然共存,暗含着世间万物相互依存又各有其性的道理。

“亭亭乍干云,袅袅亦垂地”细致地描绘了竹子的形态,既有挺拔向上、直插云霄的刚健,又有枝条下垂、轻柔婀娜的柔美,展现了竹子多面的风姿,也象征着一种刚柔并济的品格。

结尾“人有异我心,我无异人意”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因他人与自己心思不同而改变,始终保持本心、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将竹子所象征的品性与诗人自身的心境完美结合,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创作往往与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相关。此诗《邮竹》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描绘的庭院有竹、门口车马喧闹的场景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某个驿站停留时所作。当时元稹可能经历了官场的奔波与起伏,看到驿站旁的竹子在喧闹与安静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身品性,由此有所感悟,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