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

元稹 〔唐朝〕

风水荆门阔,文章蜀地豪。

眼青宾礼重,眉白众情高。

思勇曾吞笔,投虚惯用刀。

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

南郡传纱帐,东方让锦袍。

旋吟新乐府,便续古离骚。

雪岸犹封草,春江欲满槽。

饯筵君置醴,随俗我餔糟。

莫叹巴三峡,休惊鬓二毛。

流年等头过,人世各劳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荆门的风水开阔辽远,蜀地的文章气势豪壮。

您受到贵宾般的礼遇,众人对您这位长者情意深厚。

您文思勇猛曾挥笔而就,论辩时如用刀般直击虚空。

您的文词锋芒如倚天宝剑,学识渊博似驾驭云涛的学海。

在南郡您如马融般传经授业,文采让东方朔的锦袍也相形见绌。

您即刻就能吟出新乐府诗,还能接续《离骚》那样的千古佳作。

雪后的河岸还覆盖着青草,春江的水位将要涨满河槽。

您设下饯别宴,以美酒相待;我则随俗,姑且饮酒助兴。

不要感叹巴山三峡的艰险,也不要为两鬓斑白而吃惊。

岁月如流水般头等而过,人世间每个人都在辛劳奔波。

1. 元稹: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辞浅意哀,颇为动人。

2.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语言力求通俗。

3.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通常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全诗通押平声韵,讲究平仄。此诗为十韵二十句,属于排律,是律诗的扩展形式。

4. 用典:诗歌中引用古代故事或典籍中的词句,以丰富诗歌内容,增强表达效果。此诗中“南郡传纱帐”“东方让锦袍”等均为用典。

5. 荆门:古代重要的地理名称,在今湖北荆门,是长江中游的重要门户,历史上常为文人墨客所提及。

  • 荆门:地名,在今湖北荆门,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
  • 蜀地:指今四川一带,古代文化繁荣之地。
  • 眼青:表示对人器重、喜爱,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能为青白眼,对喜爱的人用青眼。
  • 眉白:指年长,眉毛变白。
  • 吞笔:形容文思泉涌,挥笔疾书。
  • 投虚惯用刀:比喻论辩时能直击要害,如同用刀刺向虚空无物之处,精准有力。
  • 倚天剑:极言剑的锋利和高大,此处比喻文词的锋芒。
  • 学海驾云涛:形容学识渊博,能驾驭广阔的知识海洋如驾驭云涛。
  • 南郡传纱帐:用东汉马融在南郡讲学,常坐高堂,施绛纱帐的典故,此处赞美对方有学识,善于传授。
  • 东方让锦袍:用东方朔的典故,此处说对方文采出众,连东方朔都要自愧不如,让出锦袍。
  • 新乐府: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反映现实,语言通俗。
  • 古离骚:指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 置醴:指设置美酒,出自《汉书·楚元王传》,表示礼遇贤士。
  • 餔糟:吃酒糟,比喻随俗浮沉,此处是自谦之词。
  • 巴三峡:指巴地的三峡,地势险要,行路艰难。
  • 鬓二毛:指两鬓长出白发,形容年老。
  • 流年:流逝的岁月。
  • 劳劳:辛劳忙碌的样子。

《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是元稹的一首送别佳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围绕送别马逢侍御使展开,既赞美了对方的才华与声望,又抒发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最后还对友人进行劝慰并感慨人生。诗人通过对马逢学识、文采、为人等多方面的描写,塑造出一个令人敬仰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推崇。

其次,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比喻的运用让抽象的才华变得具体可感,如“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生动地展现了马逢的文词锋芒和学识渊博;用典则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南郡传纱帐”“东方让锦袍”等典故的运用,既赞美了马逢,又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仗工整是律诗的特点,此诗中多联对仗严谨,如“思勇曾吞笔,投虚惯用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再者,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的情感是丰富而有层次的。开篇对蜀地文章和荆门景色的描写,隐含着对友人所处环境及相关才华的认可;中间对马逢才华的极力赞美,饱含着敬佩之情;描写送别场景时,流露出不舍之意;结尾的劝慰和感慨,则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结合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反映了中唐时期文人之间的交往风尚和对学识文采的重视,也体现了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在诗歌创作中注重内容和现实意义的特点,虽然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也蕴含着对友人的期望和对人生的思考。

全诗共十韵二十句,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开篇“风水荆门阔,文章蜀地豪”从地理和文学角度入手,既写出了荆门的开阔景象,又点出蜀地文章的豪迈,为下文赞美马逢侍御使做铺垫。接着“眼青宾礼重,眉白众情高”通过描写众人对马逢的敬重,侧面烘托其声望。

中间部分“思勇曾吞笔,投虚惯用刀。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等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极力赞美马逢的文思敏捷、论辩有力、文词锋利和学识渊博,将抽象的才华具象化,生动形象。“南郡传纱帐,东方让锦袍”引用典故,进一步凸显其学识和文采之卓越。

“雪岸犹封草,春江欲满槽”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既点明了时节,又以景衬情,营造出一种不舍的氛围。“饯筵君置醴,随俗我餔糟”则写出饯别场景,体现出双方的情谊。

结尾“莫叹巴三峡,休惊鬓二毛。流年等头过,人世各劳劳”既是对友人的劝慰,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慨,情感由赞美、不舍转为对人生的豁达,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元稹为送别东川马逢侍御使而作。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马逢侍御使具体生平不详,但从诗中内容可知,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文采出众的官员,当时可能完成了在东川的使命,即将返回,元稹作此诗为其饯行,表达了送别之情以及对对方的赞美。

中唐时期,社会局势较为复杂,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送别诗成为常见的题材。此诗既体现了朋友间的情谊,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学识、文采的推崇。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