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玉卮无当

元稹 〔唐朝〕

共惜连城宝,翻成无当卮。

讵惭君子贵,深讶巧工隳。

泛蚁功全小,如虹色不移。

可怜殊砾石,何计辨糟醨. 江海诚难满,盘筵莫忘施。

纵乖斟酌意,犹得对光仪。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众人都珍惜这价值连城的宝玉,谁知却被制成了无底的玉杯。

它虽无底座,却不逊色于君子的贵重;真令人惊讶,能工巧匠为何将其毁坏。

它盛酒的功用虽已丧失,但那如虹般的光彩依然未变。

可惜它与普通的碎石有别,却无法分辨酒的清浊。江海之水确实难以装满它,宴席之上也莫忘了将它摆放。

纵然违背了用来斟酌饮酒的本意,却仍能对着它欣赏其美好的仪态。

赋得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为应制、科举考试时所作,要求按指定题目作诗,一般要紧扣题意,讲究格律。

元稹:唐代诗人,字微之,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玉卮:古代一种珍贵的玉制酒器,在古代文化中,玉常象征着高贵、纯洁等品质,玉制器皿也多为上层社会所用。

借物咏怀: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理想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 赋得: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种诗体,指奉命题作诗。
  • 玉卮无当:玉制的酒杯没有底。卮,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当,底。
  • 连城宝:价值连城的宝物,这里指美玉。
  • 翻成:反而变成。
  • 讵惭:岂惭,不逊色于。讵,岂,难道。
  • :毁坏。
  • 泛蚁:指酒面上的泡沫,代指酒。
  • 功全小:功用完全失去。
  • 如虹色:指玉的光彩像彩虹一样。
  • 殊砾石:与普通的碎石不同。殊,不同。
  • 糟醨:指酒的清浊。糟,酒糟;醨,薄酒。
  • :确实。
  • 盘筵:宴席。
  • :摆放。
  • 纵乖:纵然违背。乖,违背。
  • 斟酌:倒酒、饮酒。
  • 光仪:美好的仪态、光彩。

《赋得玉卮无当》是元稹的一首咏物佳作。我们先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诗中描绘了一个由珍贵美玉制成却没有底的玉杯。从众人对美玉的珍惜,到对制成无当玉卮的感慨,再到对玉卮虽无实用功能却仍有其光彩的描述,层层递进。

在理解时,要注意把握诗中的对比,如美玉的珍贵与无当的遗憾,实用功能的丧失与光彩依旧的对比,这些对比凸显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事物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其实用功能,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美好同样具有意义。

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通过对玉卮的描写,寄托了对价值判断的思考。同时,作为赋得体诗歌,全诗紧扣“玉卮无当”这一主题,格律工整,语言精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围绕“玉卮无当”展开,构思巧妙,寓意深刻。首联“共惜连城宝,翻成无当卮”,先点出玉的珍贵与最终制成无当玉卮的惋惜,形成对比,引人深思。颔联“讵惭君子贵,深讶巧工隳”,从玉卮的价值和工匠的行为入手,既赞美了玉本身的贵重不输君子,又对工匠的做法表示惊讶,进一步强化了玉卮的特殊性。

颈联“泛蚁功全小,如虹色不移”,描写了玉卮虽失去盛酒的功能,但光彩依旧,突出了其内在价值不因实用功能的丧失而改变。尾联“江海诚难满,盘筵莫忘施。纵乖斟酌意,犹得对光仪”,则从玉卮的使用场景出发,即便无法盛装液体、满足饮酒之用,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可让人欣赏其美好仪态,体现了诗人对事物价值多元化的思考。

全诗语言凝练,借物咏怀,将对玉卮的描写与人生感悟相结合,耐人寻味。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此诗为“赋得”体,很可能是诗人在特定场合下,应命题而作。“玉卮无当”这一题材,可能源于古代的典故或常见的物象感慨,诗人借玉卮虽美却无实用之底这一特点,来抒发某种人生感悟或情感。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常常借物咏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这首诗也延续了这一创作传统。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