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九月尽

元稹 〔唐朝〕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霜降已经过去三十天后,蓂荚还剩下一片,标志着秋天即将结束。

深沉的暮色迎来落日,清冷的月魄已变成残缺的银钩。

半夜时分,律管中葭灰移动预示着节气变换,明天皇上就要穿上裘衣了。

像潘安一样度过今夜,不要再吟咏诗赋中那些忧愁的思绪了。

1. 赋得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为应制、酬赠之作,一般限定题目,有时还限定韵脚。

2. 二十四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即将开始。

3. 蓂荚:古代传说中的瑞草,又名历草,其生长脱落与月份天数相对应,常被用来表示时间和月份。

4. 律管候气:中国古代一种预测节气变化的方法,将芦苇茎中的薄膜烧成灰,放在十二律管中,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飞出,以此来确定节气。

5. 潘安:即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以美貌和才华闻名,其作品多抒发哀怨之情,此处诗人反用其意,表达不被愁绪所困的心境。

  • 赋得:古代诗人集会作诗,分到题目叫"赋得",这里是按照指定题目作诗。
  • 九月尽:九月的最后一天。
  •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
  • 三旬:三十天。
  • 蓂馀一叶:蓂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每月初一长出一片叶子,十五后每天落一片。蓂馀一叶表示九月即将结束。
  • 玄阴:深沉的暮色。
  • 凉魄:指月亮。
  • 残钩:形容残月如钩。
  • 灰移琯:古代以律管候气,将葭灰放在律管中,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的灰就会自行飞出,叫"灰移琯",表示节气变换。
  • 帝御裘:皇帝穿上裘皮衣服,表明天气转寒。
  • 潘安:西晋文学家,以貌美、才高著称,此处作者自比潘安。

《赋得九月尽》是元稹以秋末时节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古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的题目"九月尽"直接点明了描写的时间是九月的最后一天,诗人围绕这个时间点,从自然景象、节气变化和个人心境三个方面展开描写。

在理解诗歌内容时,要注意其中的典故和特殊意象。比如"蓂馀一叶"和"灰移琯",这些都是古代表示时间和节气的特殊说法,了解它们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时节特征。"潘安"这一典故的运用,则需要结合潘安的生平与作品风格,才能体会诗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摆脱忧愁的心境。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是最突出的,诗人通过描绘"落日""残钩"等秋末景象,营造出清冷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仗的运用也很精妙,如颔联"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词性相对,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末时节的独特景象,也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紧扣"九月尽"的主题,描绘了秋末时节的景象和节气变化,意境清幽,情感含蓄。

首联"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点明时间,通过"霜降"和"蓂馀一叶"两个意象,准确写出九月将尽的物候特征,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颔联"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描绘傍晚景色,"玄阴"与"落日"相映,"凉魄"(月亮)已成"残钩",营造出秋末的清冷氛围,对仗工整,画面感强。

颈联"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由自然景象转向人事与节气变化,通过"灰移琯"的物候和"帝御裘"的人事,写出季节更替、天气转寒,视角独特。

尾联"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以潘安自比,表达了摆脱愁绪、安然度过这秋末之夜的心境,使诗歌在清冷的基调中增添了一丝豁达。

全诗语言凝练,意象选择典型,将自然景象、节气变化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体现了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此诗是一首"赋得"诗,可能是在某个文人雅集场合,以"九月尽"为题创作的。九月末是秋冬交替之际,诗人借此时节变化,抒发自己的情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之间常有唱和之作,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描绘秋末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一种超然的心境。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