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雨后花

元稹 〔唐朝〕

红芳怜静色,深与雨相宜。

馀滴下纤蕊,残珠堕细枝。

浣花江上思,啼粉镜中窥。

念此低回久,风光幸一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娇艳的红花喜爱雨后宁静的景色,与雨水相得益彰,十分适宜。

残留的雨滴从纤细的花蕊上滴落,晶莹的水珠坠落在细嫩的枝条间。

不禁想起在浣花溪畔赏玩春花的思绪,又仿佛在镜中窥见那带着泪痕的娇容。

凝视着这雨后的花景,我久久徘徊沉思,幸好有春风吹来,更添几分景致。

1. 赋得体: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体裁,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多为应制之作,要求围绕指定题目进行创作,格律上有一定要求。

2. 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绘来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等,这首《赋得雨后花》就是典型的咏物诗。

3.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歌语言通俗浅切,题材广泛。

4. 浣花溪:在今四川成都,因杜甫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大量诗歌而闻名,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向往的文化胜地。

  • 赋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为应制、科举考试或友人唱和而作,题目多为指定。
  • 红芳:指红色的花朵,代指美丽的花。
  • 静色:指雨后宁静的景色。
  • 馀滴:剩余的雨滴。
  • 纤蕊:纤细的花蕊。
  • 残珠:指残留的水珠,像珍珠一样。
  • 浣花江:即浣花溪,在今四川成都西郊,是唐代文人常游赏之地,杜甫曾在此居住。
  • 啼粉:指女子带着泪痕的面容,这里可能是由雨后带水珠的花联想到的。
  • 低回:徘徊,流连不舍。
  • :幸好,幸亏。

《赋得雨后花》是元稹的一首咏物佳作,全诗紧扣“雨后花”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雨后花朵的美丽与神韵。

开篇诗人便点出红花与雨后静景的相宜之美,奠定了全诗清新雅致的基调。接着,通过对雨滴、水珠的动态描写,将雨后花朵的娇柔之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能亲眼见到那带着水珠的娇嫩花枝。

随后,诗人由眼前之景展开联想,将花与浣花溪、啼粉佳人联系起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不仅有自然之美,还增添了人文气息和朦胧的美感。最后,诗人以自己的留恋之情作结,表达了对这美好风光的喜爱,同时春风的吹拂也让这份美好更具生机。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整,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巧妙的联想,将雨后花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花朵的娇美姿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首联“红芳怜静色,深与雨相宜”,开门见山,写出红花与雨后宁静景色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怜”字赋予红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颔联“馀滴下纤蕊,残珠堕细枝”,细致刻画了雨滴从花蕊滴落、水珠坠于枝条的动态画面,“纤蕊”“细枝”突出了花的娇嫩,“馀滴”“残珠”则写出了雨后的清新。

颈联“浣花江上思,啼粉镜中窥”,由眼前的花景展开联想,想到浣花溪的诗意,又联想到女子的娇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朦胧之美。

尾联“念此低回久,风光幸一吹”,抒发了诗人对这雨后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春风的吹拂更让这景色锦上添花,余味悠长。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赋得雨后花》属于咏物诗,这类诗歌多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寄托情感或表达志趣。

由于“赋得”这一题材的特点,此诗可能是元稹在某个特定场合,如与友人唱和、应景创作等情况下所作。诗中描绘雨后花朵的景象,可能是诗人在雨后漫步时,见此美景有感而发,借花抒情,表达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