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复梦赴韦令辟

元稹 〔唐朝〕

蜀路危于剑,怜君自坦途。

几回曾啖炙,千里远衔珠。

野性便荒饮,时风忌酒徒。

相门多礼让,前后莫相逾。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蜀地的道路比剑还危险,真佩服你能踏上这条平坦的仕途之路。

曾多次一起品尝烤肉,如今你远隔千里去为朝廷效力,如衔珠献宝一般。

你生性喜爱在郊野畅饮,而时下的风气却忌讳饮酒的人。

韦家名门向来注重礼让,你到任后无论前后共事,都不要逾越规矩。

1. 元稹: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2. 送别诗: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不舍、牵挂、祝福或对友人前程的期许等情感,常用景物描写烘托气氛。

3. 蜀道:指古代由中原通往蜀地的道路,因地势险要而闻名,常出现在唐诗中,如李白《蜀道难》便极力描绘其艰险。

4. 辟除:汉代以后中央和地方长官自行任用属吏的制度,中唐时期地方藩镇征召幕僚即源于此制。

5. 相门:古代对宰相家族的称呼,后泛指名门望族,因其家族多注重礼仪家风,故诗中有“相门多礼让”之说。

  • 林复梦:诗人的友人,生平不详。
  • 韦令辟:指韦姓节度使或地方长官征召任用。令,对长官的尊称;辟,征召。
  • 蜀路危于剑:蜀地的道路比剑还危险,形容蜀道艰险,化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意。
  • 坦途:平坦的道路,此处指顺利的仕途。
  • 啖炙:吃烤肉,指友人相聚宴饮。啖,吃;炙,烤肉。
  • 衔珠:口含珍珠,比喻贡献才德,此处指林复梦应辟为官,将贡献自己的才能。
  • 野性:指林复梦豪放不羁的本性。
  • 荒饮:在郊野畅饮。
  • 时风:当时的社会风气。
  • 酒徒:嗜酒的人。
  • 相门:指韦姓家族,古时称宰相的家宅为相门,此处泛指名门望族。
  • 礼让:守礼谦让。
  • :逾越,违反。

今天我们来学习元稹的《送林复梦赴韦令辟》。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友人赴任途中的环境、过往情谊以及对友人未来行事的叮嘱,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处世智慧。

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送林复梦赴韦令辟”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送别林复梦去接受韦令的征召。这让我们知道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和核心事件。

接着看首联,诗人用“蜀路危于剑”来形容友人要去的地方道路艰险,这不仅是对客观环境的描述,更暗含了对友人的担忧;而“怜君自坦途”则笔锋一转,赞扬友人有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开辟出平坦的仕途,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信任。

颔联回忆了过去与友人一起“啖炙”的欢乐时光,这是对友情的珍视;“千里远衔珠”则将友人赴任比作“衔珠”,既赞美了友人的才华,也表达了对友人能在新岗位上有所作为的期望。

颈联提到友人“野性便荒饮”的性格,这是对友人的了解,但同时也指出“时风忌酒徒”的现实,这就为尾联的劝勉做了铺垫,让我们看到诗人考虑问题的周全。

最后尾联“相门多礼让,前后莫相逾”,是诗人结合韦家的家风,对友人提出的具体建议,希望友人能遵守礼仪,谦逊待人,这既是对友人的关心,也体现了诗人成熟的处世之道。

总的来说,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关怀,又有劝勉,体现了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首联“蜀路危于剑,怜君自坦途”,以蜀道艰险反衬友人赴任的从容,既点出友人此行的目的地环境险恶,又赞扬了友人的胆识与能力,起笔便见关怀之情。

颔联“几回曾啖炙,千里远衔珠”,追忆往昔相聚宴饮的欢乐,转而写友人如今远赴千里为国效力,如“衔珠”般贡献才德,既有对过往情谊的留恋,也有对友人前程的期许。

颈联“野性便荒饮,时风忌酒徒”,既点出友人豪放嗜饮的本性,又暗示当时社会对饮酒的忌讳,为尾联的劝勉埋下伏笔,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性格的了解和对现实环境的洞察。

尾联“相门多礼让,前后莫相逾”,针对友人即将赴任的韦家,提醒友人要遵守礼仪,谦逊行事,不要逾越规矩,言辞恳切,尽显对友人的负责与关怀。

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及情,由情及理,层层递进,将送别之情与处世之道巧妙结合,耐人寻味。

此诗为元稹送别友人林复梦应韦姓地方长官的征召而作。中唐时期,地方藩镇或长官常有征召幕僚的做法,林复梦此次前往蜀地赴任,元稹作此诗送别,既表达了对友人前路的关切,也寄托了对友人在新环境中行事的叮嘱。元稹一生仕途起伏,与友人交往密切,其送别诗多饱含真挚情感,兼具对现实的考量。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