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
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
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顺应习俗只能团团转动,居于中心却不能动摇。
喜爱君子的心不会有丝毫偏斜,还惊讶于火焰长久燃烧。
1. 咏物诗:是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元稹的《香球》就是典型的咏物诗。
2.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3. 香球:古代一种生活用品,多为金属制成,内部有万向轴装置,可放置香料,无论如何转动,香料都不会洒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4. 借物喻人: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比喻人的品格、情感等,《香球》中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将香球的特性与人的品格相联系。
今天我们来学习元稹的《香球》。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小诗,却蕴含着不少深意。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中所咏的对象——香球。它是古代的一种实用器物,能保持中心稳定,让香料持续燃烧,这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先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每一句对香球特点的描写。“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写出了香球既能转动又能保持中心稳定的特性。这里,诗人不仅仅是在写物,更是在借物表达一种处世态度:人在社会中,需要适应环境,但内心的坚守不能改变。
再看“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这两句将香球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让香球有了情感温度。“心不恻”既是写香球,也是在说人对君子的真挚情感;“火长烧”则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感的持久。
作为咏物诗,《香球》的妙处在于“咏物”与“言志”的结合,它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寻常器物,在诗人眼中可以成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通过学习这样的诗歌,我们能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追求。
这首《香球》是一首精巧的咏物小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香球的特点,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前两句“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既写香球的物理特性——为了顺应使用习惯可以随意转动,但中心部分却能保持稳定不动,又暗含哲理,仿佛在说一个人既要能顺应世俗潮流,又要坚守内心的原则与操守,不随波逐流。
后两句“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进一步由物及人,将香球的特性与人的情感、品格相联系。“心不恻”既指香球中心稳定不倾斜,也比喻对君子的爱慕之心正直坚定;“火长烧”既写香球中香料持久燃烧,也可能象征着这份情感或某种信念的持久不衰,而“犹讶”一词则增添了几分生动的意味,使诗歌更富情趣。
全诗借物咏志,托物言情,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体现了元稹咏物诗“体物写志”的特点。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不少咏物抒情之作。《香球》作为一首咏物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香球是古代一种装有香料、可随身携带或悬挂的球形器物,内部设有机关,无论如何转动,中心的香盂都能保持水平,使香料不致倾洒。元稹借咏香球这一器物,可能寄寓了自己对某种品格的赞美或对人生处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