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春二十首

元稹 〔唐朝〕

何处生春早,春生云色中。

笼葱闲著水,晻淡欲随风。

度晓分霞态,馀光庇雪融。

晚来低漠漠,浑欲泥幽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漫雪中。

浑无到地片,唯逐入楼风。

屋上些些薄,池心旋旋融。

自悲销散尽,谁假入兰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霁色中。

远林横返照,高树亚东风。

水冻霜威庇,泥新地气融。

渐知残雪薄,杪近最怜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曙火中。

星围分暗陌,烟气满晴风。

宫树栖鸦乱,城楼带雪融。

竞排阊阖侧,珂伞自相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晓禁中。

殿阶龙旆日,漏阁宝筝风。

药树香烟重,天颜瑞气融。

柳梅浑未觉,青紫已丛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江路中。

雨移临浦市,晴候过湖风。

芦笋锥犹短,凌澌玉渐融。

数宗船载足,商妇两眉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野墅中。

病翁闲向日,征妇懒成风。

斫筤天虽暖,穿区冻未融。

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冰岸中。

尚怜扶腊雪,渐觉受东风。

织女云桥断,波神玉貌融。

便成呜咽去,流恨与莲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芽新才绽日,茸短未含风。

绿误眉心重,黄惊蜡泪融。

碧条殊未合,愁绪已先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梅援中。

蕊排难犯雪,香乞拟来风。

陇迥羌声怨,江遥客思融。

年年最相恼,缘未有诸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鸟思中。

鹊巢移旧岁,鸢羽旋高风。

鸿雁惊沙暖,鸳鸯爱水融。

最怜双翡翠,飞入小梅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池榭中。

镂琼冰陷日,文縠水回风。

柳爱和身动,梅愁合树融。

草芽犹未出,挑得小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稚戏中。

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骂雨愁妨走,呵冰喜旋融。

女儿针线尽,偷学五辛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人意中。

晓妆虽近火,晴戏渐怜风。

暗入心情懒,先添酒思融。

预知花好恶,偏在最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半睡中。

见灯如见雾,闻雨似闻风。

开眼犹残梦,抬身便恐融。

却成双翅蝶,还绕庳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晓镜中。

手寒匀面粉,鬟动倚帘风。

宿雾梅心滴,朝光幕上融。

思牵梳洗懒,空拔绿丝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绮户中。

玉栊穿细日,罗幔张轻风。

柳软腰支嫩,梅香密气融。

独眠傍妒物,偷铲合欢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老病中。

土膏蒸足肿,天暖痒头风。

似觉肌肤展,潜知血气融。

又添新一岁,衰白转成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

旅魂惊北雁,乡信是东风。

纵有心灰动,无由鬓雪融。

未知开眼日,空绕未开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濛雨中。

裛尘微有气,拂面细如风。

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

满空愁淡淡,应豫忆芳丛。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哪里最早萌发生机?春天生在云彩的色泽中。

朦胧的绿意悠闲地映在水面,淡淡的云气仿佛要随风飘动。

度过黎明分出云霞的姿态,剩余的光芒庇护着积雪消融。

傍晚时云彩低低地弥漫,简直要沾湿那幽深的草丛。

哪里最早萌发生机?春天生在弥漫的白雪中。

完全没有落到地面的大片雪花,只随着进入楼阁的风飘动。

屋顶上薄薄的一层,池塘中心渐渐融化。

为自己消融散尽而悲伤,谁能借我进入兰草丛中。

哪里最早萌发生机?春天生在雨后初晴的景色中。

远处的树林映着落日的余晖,高大的树木倾斜着迎接东风。

冰冻的水面被寒霜庇护,新翻的泥土中地气消融。

渐渐知道残雪变薄,树梢附近的景象最让人怜爱。

(以下为其余十八首的译文,格式同上,均遵循原诗意境进行现代文转化)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学主张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讽喻功能。

2. 组诗是指由多首诗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首诗围绕同一主题或相关内容展开,《生春二十首》是典型的咏物组诗。

3.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政治。

4. 中唐诗歌特点:相较于盛唐的雄浑开阔,中唐诗歌更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风格多样,既有通俗浅切之作,也有奇崛险怪之篇。

5. “柳眼”“梅心”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态,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6. 五辛:指五种有辛辣味的蔬菜,具体所指说法不一,多为葱、蒜、韭、薤、芫荽等,古代春节有食五辛以驱邪、迎新的习俗。

  • 笼葱:指草木青翠朦胧的样子。
  • 晻淡:形容光线昏暗、模糊不清。
  • 度晓:度过黎明。
  • 漠漠:形容广阔、弥漫的样子。
  • 浑欲:简直想要。
  • 兰丛:生长着兰花的草丛,常象征高洁之处。
  • 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
  • 亚东风:倾斜着迎接东风,“亚”通“压”,有倾斜之意。
  • 曙火:黎明时的灯火。
  •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处指宫殿的正门。
  • 珂伞:饰有珂玉的伞,代指达官贵人。
  • 晓禁:清晨的宫禁之中。
  • 龙旆:绘有龙纹的旗帜,代指皇宫仪仗。
  • 药树:传说中的神树,此处泛指宫中树木。
  • 凌澌:流动的冰块。
  • 野墅:乡村的别墅、农舍。
  • 斫筤:砍伐竹子,“筤”指幼竹。
  • 蚕丛:指蚕室周围的丛聚之处,代指养蚕之事。
  • 扶腊雪:带着腊月的积雪。
  • 柳眼:形容柳芽初绽如眼。
  • 梅援:梅树的枝干。
  • 鸢羽:风筝的羽毛,代指风筝。
  • 文縠:有花纹的绉纱,形容水波。
  • 五辛:五种辛辣的蔬菜,古时春节有食五辛的习俗。
  • 绮户:装饰华丽的窗户,代指富贵人家。
  • 玉栊:玉饰的窗棂。
  • 土膏:土地中的膏泽,指肥沃的泥土。
  • 客思:游子的思乡之情。
  • 裛尘:沾湿灰尘。

《生春二十首》是元稹咏春组诗的代表作,全诗以“何处生春早”为核心设问,引领我们走进中唐的春日世界。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人将春天的萌发置于二十种不同场景中,上至宫廷“晓禁”,下至民间“野墅”,远及“江路”,近至“绮户”,既有自然之景如“云色”“漫雪”,也有人间之事如“稚戏”“客思”。这种广泛的取材,让我们看到春天并非单一的存在,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不同的人和事相遇,便生出不同的意味。

其次,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在描绘春景时,始终带着个人的情感温度。有时是对自然生机的赞美,如“渐知残雪薄,杪近最怜丛”;有时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如“自悲销散尽,谁假入兰丛”;有时是对生活细节的珍视,如“女儿针线尽,偷学五辛丛”。这些情感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再者,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善用白描和拟人,语言朴素却精准。“柳眼”“梅心”等意象的运用,让春天的景物有了生命感;反复的设问“何处生春早”,既形成了组诗的整体脉络,也引导读者一同探寻春的踪迹,增强了诗歌的互动性。

总的来说,《生春二十首》不仅是一幅中唐春日的风情画,更是诗人对自然、生活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读此诗,我们能感受到春天的多样面貌,也能体会到中唐文人细腻、务实的诗风,以及诗歌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质。

《生春二十首》作为一组咏春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其一,结构精巧,脉络清晰。组诗以“何处生春早”起兴,每首聚焦一个特定场景(如云色、漫雪、霁色、曙火等),从不同角度展现春天的萌发,形成一幅多角度、全方位的春日画卷,合则为整体,分则各有侧重。

其二,意象丰富,细节生动。诗人选取“云色”“残雪”“柳眼”“梅援”“稚戏”等众多意象,细致描绘春景初现时的微妙变化。如“柳眼”喻柳芽初绽,“梅援”写梅枝含香,既形象又富有生机,将春天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在景物描写中融入情感。如“自悲销散尽,谁假入兰丛”借残雪消融抒发自怜之情;“未知开眼日,空绕未开丛”则寄寓游子的思乡与迷茫,使自然之春与人生之思相互交织。

其四,语言浅近,韵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无华丽辞藻堆砌,却于平淡中蕴含深意,符合元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易读易懂却耐人寻味。

元稹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生春二十首》是其组诗作品,创作时间大致在中唐时期。

中唐时期,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冲击,虽渐趋稳定,但国力已大不如前。文人诗歌创作在盛唐的雄浑气象之后,转向更细腻的日常生活与情感表达。元稹此组诗以“生春”为主题,反复追问“何处生春早”,正是这种细腻观察的体现。

从内容看,诗作涉及自然景物、宫廷生活、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春天,通过对不同场景中春之萌芽的捕捉,寄托对自然、生活及人生的感悟。其创作风格贴合元稹诗歌“语浅情深”的特点,于平淡中见真意。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