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师二首

元稹 〔唐朝〕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

四十年前在马上飞驰,如今藏尽功名身披禅衣。

当年在石榴园下擒获敌人的地方,如今独自悠闲地行走,独自归来。

第二首:

三次陷入史思明叛军之中,三次成功突围,如今脱下铠甲换上僧衣。

在天津桥上没有人认识我,悠闲地靠着栏杆眺望落日余晖。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2.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 天津桥:始建于隋代,在唐代是洛阳城的重要桥梁,位于洛水之上,是当时人们游览、送别之地,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

4. 今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通过将过去与现在的情景、人物状态等进行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变化、人物的心境等,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两首诗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

  • 智度师:指一位僧人,可能是元稹认识的一位曾为将领后出家的僧人。
  • 马上飞:指在战场上骑马飞驰,暗示征战生涯。
  • 功名藏尽:指不再追求功名,将过去的功名弃置不顾。
  • 禅衣:僧人所穿的衣服,此处指出家为僧。
  • 擒生处:擒获敌人的地方。
  • 思明:指史思明,唐朝安史之乱中的叛军首领。
  • 突围:突破包围。
  • 铁衣:铠甲,代指军人身份。
  • 衲禅衣:僧人穿的用碎布缝制的衣服,代指僧人身份。
  • 天津桥:在洛阳,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和游览胜地。
  • 落晖:落日的余晖。

《智度师二首》是元稹笔下一组颇具深意的诗作,通过对智度师一生经历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命运跌宕的人物形象。

首先,我们从诗句中能清晰地看到智度师身份的转变。从“马上飞”的军人到“拥禅衣”的僧人,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外在服饰的变化,更体现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变迁。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安史之乱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战争让许多人经历了生死考验,也促使一些人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思考,智度师的出家或许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

其次,诗歌中运用的今昔对比手法非常值得关注。如“四十年前”与“如今”,“擒生处”与“独自闲行”,“三陷三突围”与“闲凭栏干望落晖”等,这些对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过去的辉煌与惊险都已成为过往,如今的平静与淡然才是智度师生活的常态,这种对比也让诗歌充满了沧桑感。

另外,诗中的意象选择也很精妙。“铁衣”代表着战争、功名和世俗的纷争,“禅衣”则象征着宁静、淡泊和精神的超脱;“落晖”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暗示着人生的晚年,带有一种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含蓄深沉。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以小见大,通过智度师这一个体的经历,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元稹诗歌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这两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塑造了智度师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通过今昔对比,将四十年前征战沙场的英勇与如今身披禅衣的淡泊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人物身份的巨大转变,也暗示了其对功名的看淡。“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则以具体的场景,将过去的战场与现在的闲行联系起来,过去的激烈战斗之地如今成了独自漫步的场所,更显世事沧桑和人物心境的平和。

第二首“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三陷三突围”简洁地概括了智度师在战乱中惊心动魄的经历,展现了其英勇无畏;而“铁衣抛尽”则象征着他彻底告别过去的军旅生涯,投向佛门。“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以无人识的境遇和眺望落晖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苍凉的氛围,表现了智度师超然物外的心境,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变幻的感叹。

两首诗整体风格质朴,情感深沉,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耐人寻味。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智度师二首》所咏的智度师,可能是一位在安史之乱中有着战功,后来出家为僧的人物。安史之乱(755-763年)给唐朝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人在战乱中经历了生死离别和身份的转变。诗人通过对智度师生平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在战乱中的命运起伏,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元稹本人也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波,对人生的浮沉有较深的体会,这可能也是他能写出如此深刻作品的原因之一。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