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

元稹 〔唐朝〕

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

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紫色宫墙前的骑士们护送着车马进入华丽的宅邸,韦家公子身着华美的官服守护着锦饰的轿子。

我这在书阁中读书的人又有什么事呢?也只能骑着瘦弱的马匹跟随着韦尚书。

1. 元稹为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2. 唐代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机构,分六部二十四司
3. "驺骑"制度始于汉代,至唐成为贵族仪仗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诗中反映的"门第观念"在晚唐逐渐被科举制度削弱

  • 紫垣:指皇宫,因皇宫墙多为紫色,故以“紫垣”代称,这里代指朝廷相关的区域。
  • 驺骑:古代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的骑士,负责开路和护卫。
  • 华居:华丽的居所,此处指韦尚书的履信宅。
  • 公子:指韦尚书的兄弟(韦氏兄弟),古时对贵族子弟的称呼。
  • 文衣:华美的官服,体现身份的尊贵。
  • 锦舆:装饰有锦缎的轿子,是古代达官贵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此处指韦尚书的轿子。
  • 眠阁书生:诗人元稹自指,“眠阁”代指自己的书斋,体现自身书生身份。
  • 羸马:瘦弱的马匹,与前文“驺骑”“锦舆”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当时地位的低微。
  • 尚书:指韦尚书,唐代尚书为朝廷高级官员,此处点明陪同对象的身份。

本诗需重点把握三个层面:
1. 社会史价值:生动记录唐代高级官员的出行仪仗和宅邸规格
2. 情感表达技巧:用"也骑"二字将羡慕与自嘲的矛盾心理表达得含蓄深沉
3. 元稹创作特点:体现其"用语浅近而寄托遥深"的风格,对理解《元氏长庆集》有典型意义
教学建议:可结合《琵琶行》《连昌宫词》等作品,分析元稹对权贵生活的多角度描写。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
1. 前两句极写韦氏宅邸的华贵和公子的显赫,"紫垣""锦舆"等意象堆砌出权贵气象
2. 后两句突然转向诗人自况,"羸马"与"锦舆"形成强烈反差
3. "复何事"三字暗含无奈,表面自谦实则流露对官场等级的不满
艺术特色: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通过具体物象的对比揭示社会现实。

此诗为中唐诗人元稹所作,创作于其仕途初期。元稹早年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但此时他官职较低,常伴随朝中重臣(如诗中的韦尚书)出行。

诗题中“归履信宅”表明此次是陪同韦尚书返回其位于履信坊的宅邸,“赠韦氏兄弟”则说明诗歌创作目的是赠予韦尚书的兄弟,体现了诗人与韦氏家族的交往。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