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十一郎游剡中

元稹 〔唐朝〕

越州都在浙河湾,尘土消沉景象闲。

百里油盆镜湖水, 千峰钿朵会稽山。

军城楼阁随高下,禹庙烟霞自往还。

想得玉郎乘画舸,几回明月坠云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越州坐落在浙河的河湾处,尘埃落定,景象十分闲适。

那百里广阔如油盆般的镜湖水面,千座山峰像镶嵌着珠宝的花朵,那是会稽山。

军城的楼阁随着地势高低错落,禹庙在烟霞中独自往来变幻。

想象着你这位玉郎乘坐着华丽的游船,不知有多少次,明月从云间坠落。

1. 元稹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 越州是古代江南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今为浙江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

3. 镜湖又名鉴湖,是绍兴的著名湖泊,历史上曾是江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和风景名胜区,许多文人曾在此留下诗篇。

4. 会稽山是中国古代名山,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山上有禹庙、禹陵等古迹,是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胜地。

5. 唐诗中送别诗是重要题材,多通过写景、抒情等方式表达送别时的情感,此诗以景衬情,别具特色。

  • 越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 浙河湾:指浙江(钱塘江)的河湾处。
  • 油盆:形容镜湖水面广阔平滑,如油质的盆器。
  •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著名的湖泊。
  • 钿朵:镶嵌着珠宝的花朵,此处比喻山峰美丽。
  • 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是历史名山。
  • 军城:指越州城,因曾设军政机构而称。
  • 禹庙:祭祀大禹的庙宇,在会稽山。
  • 玉郎:对王十一郎的美称。
  • 画舸:装饰华丽的游船。

《送王十一郎游剡中》是元稹的一首送别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诗人从越州的地理位置写起,逐渐展开对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最后落脚到对友人旅途情景的想象。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如颔联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镜湖和会稽山的特点,让我们仿佛能亲眼见到那片美景。颈联的“随高下”“自往还”,看似简单的词语,却赋予了景物动态和灵性,体现了诗人观察的细致。

从情感表达来看,这首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更多的是一种平和与美好。诗人通过描绘越州的秀丽风光,既是向友人展示他即将前往的地方的美好,也是借此表达对友人旅途顺利、能尽情欣赏美景的祝愿。尾联的想象,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深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同时,结合元稹的创作风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元稹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歌往往关注现实,但这首诗更多地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捕捉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却不着重写离愁别绪,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越州的壮丽风光,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旅程的美好想象。

首联“越州都在浙河湾,尘土消沉景象闲”,开篇点出越州的地理位置,“尘土消沉”“景象闲”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平和的基调。

颔联“百里油盆镜湖水,千峰钿朵会稽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镜湖比作“百里油盆”,写出其广阔平滑;把会稽山的山峰比作“钿朵”,凸显其秀美华丽,对仗工整,画面感极强。

颈联“军城楼阁随高下,禹庙烟霞自往还”,描写了军城楼阁依地势而建的错落之美和禹庙在烟霞中若隐若现、变幻莫测的景象,赋予景物动态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

尾联“想得玉郎乘画舸,几回明月坠云间”,由景及人,想象友人乘舟游览时,欣赏到明月从云间坠落的优美景色,既表现了对友人旅途惬意的想象,也暗含了对友人的牵挂与祝福,余味悠长。

此诗是元稹送别友人王十一郎前往剡中(今浙江嵊州一带)时所作。剡中地区风光秀丽,是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游览胜地。元稹通过描绘越州及周边的美景,既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美好祝愿和不舍之情。当时元稹可能在越州任职或游历,对当地景色有深刻的观察和体会,故而能将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