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封

元稹 〔唐朝〕

轻风略略柳欣欣,晴色空濛远似尘。

斗柄未回犹带闰, 江痕潜上已生春。

兰成宅里寻枯树,宋玉亭前别故人。

心断洛阳三两处,窈娘堤抱古天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轻柔的春风微微吹拂,柳树生机勃勃,晴朗的天色朦胧,远处的景物像蒙上了一层尘土。

北斗星的斗柄还未回转,说明仍带着闰月,江水的痕迹悄悄上涨,已经显露出春天的气息。

在兰成的旧宅里寻觅枯树,在宋玉的亭前与老朋友分别。

心中为洛阳那几处地方而伤感欲绝,窈娘堤环绕着古老的天津桥。

1.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2. 斗柄指向与季节的关系:古人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3.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农历中,为了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相符,每隔几年会增设一个月,这个月就是闰月。

4. 庾信(字兰成):北周著名文学家,其作品风格融合了南北文学之长,《枯树赋》是其代表作之一,借枯树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天津桥:是隋唐时期洛阳城的一座重要桥梁,位于洛水之上,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和游览胜地,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

  • 略略:形容风轻微吹拂的样子。
  • 欣欣:形容草木生机勃勃的样子。
  • 空濛:形容景色朦胧迷茫。
  • 斗柄:指北斗七星的柄部,古人根据斗柄的指向来判断季节。
  • :指闰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而增设的月份。
  • 江痕:指江水上涨留下的痕迹。
  • 兰成:北周文学家庾信的字,他曾有《枯树赋》,此处借指其旧宅。
  •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 心断:形容极度伤感。
  • 窈娘堤:洛阳的一处堤岸名。
  • 天津:指天津桥,在洛阳附近,是古代著名的桥梁。

《送友封》是一首充满离别之情的七言律诗。首先,我们从题目来看,“送友封”明确了这是一首送别诗,“友封”是被送别的友人名字。

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着重写景,通过描绘春风、柳树、朦胧天色、斗柄、江痕等景物,勾勒出一幅春日图景,既点明了送别时的季节和环境,又借景抒情,营造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其中对斗柄和江痕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也暗含了时光流逝的意味。

颈联运用了典故,提到了兰成宅和宋玉亭,这不仅让诗歌更具文化内涵,还将友人的离别与历史文人的故事联系起来,使离别之情更添一份深沉的感慨。诗人在这些与文人相关的地点与友人分别,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更能触动人心。

尾联则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心断洛阳三两处”表达了诗人对洛阳某些地方的深厚情感,或许这些地方承载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的回忆,而“窈娘堤抱古天津”则以具体的地名作结,让这份情感有了具体的寄托,也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失落与伤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景、典、情的结合,生动地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是元稹诗歌中情景交融的佳作。学习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唐诗的魅力,还能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

此诗开篇以“轻风略略柳欣欣,晴色空濛远似尘”描绘了一幅清新朦胧的春日景象,微风、绿柳、朦胧天色,营造出宁静而略带伤感的氛围,为送别奠定基调。

“斗柄未回犹带闰,江痕潜上已生春”两句,既点明了时节特征,斗柄未回、仍带闰月说明尚在冬春交替之际,而江痕上涨又显示出春意渐浓,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时间的流转感。

颈联“兰成宅里寻枯树,宋玉亭前别故人”运用典故,借兰成宅、宋玉亭这些与文人相关的地点,既暗示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将送别之情与对历史的感慨相结合。

尾联“心断洛阳三两处,窈娘堤抱古天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洛阳几处地方的深切眷恋与伤感,窈娘堤和古天津桥这些具体的地名,让情感有了寄托之处,余味悠长。全诗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体现了元稹诗歌的独特风格。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送友封》是元稹送别友人“友封”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从诗中描绘的春景及涉及的洛阳地名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春天于洛阳一带与友人分别时有感而发。当时元稹的生活和仕途经历较为曲折,其诗歌常融入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此诗也借送别场景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过往的感慨。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