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胜

元稹 〔唐朝〕

桐花暗澹柳惺憁,池带轻波柳带风。

今日与君临水别,可怜春尽宋亭中。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桐花的色彩暗淡无光,柳树也显得惺忪困倦,池塘泛着轻轻的波纹,柳条在风中微微摆动。

今天在水边与你分别,可惜这美好的春光已尽,我们分别在宋亭之中。

1.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诗人与友人、亲人分别时的不舍、牵挂、祝福等情感。元稹的这首《送孙胜》便是典型的送别诗。

2.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将情感寄托于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带上情感色彩,情感通过景物得以展现。此诗中,暮春的萧瑟景色与离别的伤感相互交融。

3.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作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 暗澹:同“暗淡”,形容色彩不鲜明,此处指桐花颜色暗淡。
  • 惺憁:形容困倦、慵懒的样子,这里用来描绘柳树的状态。
  • :面对,靠近。
  • 可怜:可惜。
  • 宋亭:地名,是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

《送孙胜》是元稹所作的一首送别小诗,虽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厚。开篇两句着重写景,通过对桐花、柳树、池塘、春风等景物的刻画,勾勒出暮春时节的独特景象。“暗澹”“惺憁”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了景物人的情态,让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而略带伤感。

后两句转入叙事与抒情,点明了送别的场景和时节。“临水别”写出了送别时的环境,水在古诗中常与离愁相关联,这里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可怜春尽”则将惜春之情与离别之愁结合在一起,使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却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让人在品味景物的同时,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不舍与怅然,是一首情景俱佳的送别佳作。

这首诗以景起兴,首联“桐花暗澹柳惺憁,池带轻波柳带风”描绘了一幅春日将尽的景象。暗淡的桐花、惺忪的柳树、带波的池塘、随风摇曳的柳条,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慵懒、略带伤感的氛围,为下文的离别奠定了情感基调。

颔联“今日与君临水别,可怜春尽宋亭中”直抒胸臆,点明了送别之事。“临水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环境,“春尽”不仅点明了时节,更暗合了离别时的伤感——美好的春光逝去,正如与友人的分别,让人惋惜不已。全诗情景交融,将离别之情融入到暮春的景色之中,语言质朴却情感浓厚,耐人寻味。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送孙胜》是一首送别诗,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是诗人在春天与友人孙胜在宋亭分别时所作。此时春光将尽,景色带着几分萧瑟,更添离别之情。元稹的送别诗往往情感真挚,此诗也不例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与怅惘。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