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致用

元稹 〔唐朝〕

泪沾双袖血成文,不为悲身为别君。

望鹤眼穿期海外, 待乌头白老江濆。

遥看逆浪愁翻雪,渐失征帆错认云。

欲识九回肠断处,浔阳流水逐条分。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泪水沾湿了双袖,仿佛血滴写成的文字,这并非为自身的悲苦,而是为了与您分别。

遥望仙鹤,望眼欲穿,期盼着能在海外相见;等待乌鸦头变白,自己已在江边老去。

远远望见逆浪翻滚,如白雪般令人忧愁;渐渐看不见远行的船帆,恍惚间错认作云朵。

想要知道那肝肠寸断之处,就如同浔阳的流水,条条分流,无尽无休。

1.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其诗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2.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抒发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盼等情感,常见意象有杨柳、长亭、船帆、流水等。

3. “九回肠”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多用来形容极度的悲伤或忧愁,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有“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4. 浔阳是古代重要的地名,因长江流经此地,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送别、思乡等情感的寄托之地。

5. 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眼穿”“乌头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 泪沾双袖血成文:泪水湿透双袖,凝结如血写的文字,形容悲伤之深。
  • 不为悲身为别君:不是为自己的处境悲伤,而是为与您分别而难过。
  • 望鹤眼穿期海外:鹤,古人常以鹤象征仙人或信使,这里可能寄托着对远方的期盼;眼穿,形容盼望殷切;期海外,期望在海外相见。
  • 待乌头白老江濆:乌头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此处指等待时间漫长;江濆,江边。
  • 遥看逆浪愁翻雪:逆浪,逆流的波浪;翻雪,形容浪涛翻滚如白雪。
  • 渐失征帆错认云:征帆,远行的船;错认云,指船帆渐渐远去,模糊得让人误以为是云朵。
  • 九回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肠九转。
  • 浔阳:古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长江流经此地。

《送致用》是元稹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全诗围绕“送别”展开,字里行间充满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悲伤和不舍。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告诉我们诗人落泪并非因为自身遭遇,而是为了与“致用”分别,这种直白的表达让我们立刻感受到这份离别的沉重。颔联通过“望鹤”“待乌头白”等内容,展现了诗人对与友人相见的强烈期盼,同时“老江濆”也暗示了等待可能是漫长而无果的,更添一层伤感。

颈联转向写景,逆浪翻滚的景象不仅是眼前之景,也象征着友人远行途中可能遇到的艰难,而“征帆渐失”则形象地描绘出友人越走越远,诗人视线逐渐模糊的场景,将离别后的失落感具象化。尾联以浔阳流水作比,把抽象的“肠断”之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流水,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痛如同流水般绵延不绝。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元稹的生平以及唐代送别诗的特点,感受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同时注意赏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贯穿全篇,将送别时的悲伤与不舍刻画得淋漓尽致。首联“泪沾双袖血成文,不为悲身为别君”直抒胸臆,开篇便点出悲伤的缘由并非为自身,而是为与友人分别,情感浓烈。

颔联“望鹤眼穿期海外,待乌头白老江濆”运用夸张的手法,“眼穿”写出期盼之切,“乌头白”“老江濆”则暗示了等待的漫长与艰难,将对友人的思念和相见的渴望推向深处。

颈联“遥看逆浪愁翻雪,渐失征帆错认云”以景衬情,通过描写逆浪翻滚如白雪般令人忧愁,以及船帆渐渐消失、错认成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离别后的失落与惆怅。

尾联“欲识九回肠断处,浔阳流水逐条分”以浔阳流水作比,将内心的极度悲伤比作条条分流的流水,形象生动,余味悠长,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肝肠寸断的离别之痛。

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佳作。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送致用》是一首送别诗,“致用”应为元稹的友人。从诗中内容来看,此次分别可能是友人远行至海外或远方,相见不易。元稹在诗中抒发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深切不舍和对未来相见的期盼,结合元稹的生平,他一生仕途起伏,与友人的聚散离合也常成为其诗歌的题材,此诗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