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元颖

元稹 〔唐朝〕

江上五年同送客,与君长羡北归人。

今朝又送君先去,千里洛阳城里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江边这五年,我和你一同送别过不少友人,我们常常一同羡慕那些能够北归回乡的人。

今天早晨,又要送别你先踏上归途,你将奔向那千里之外的洛阳城,那里满是尘世的喧嚣。

1.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两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2. 诗歌体裁为七言绝句,是唐诗中常见的体裁,四句一首,每句七个字。

3. 洛阳在唐代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许多文人曾在此活动。

4. 诗中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杜元颖:唐代官员,元稹的友人。
  • 江上:指诗人与杜元颖在江边共处之地。
  • 五年:表示诗人与杜元颖一同在江边生活的时间。
  • 同送客:一起送别友人。
  • 北归人:向北回归家乡的人。
  • 今朝:今天早晨。
  • 君先去:你先离开,此处指杜元颖先踏上北归之路。
  •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 洛阳城:当时的重要城市,此处为杜元颖的目的地。
  • :代指尘世的繁华与喧嚣。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元稹通过回忆与友人杜元颖在江边五年一同送客的经历,以及两人对北归之人的羡慕,引出今日送别友人先归洛阳的场景。

从情感角度来看,诗中蕴含着多重情感。有与友人共处五年的深厚情谊,有对归乡的共同渴望,有送别友人的不舍,还有对友人能先归乡的复杂心绪。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诗歌更具感染力。

在艺术特色上,诗歌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有着强大的表现力。“五年”“又送”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重复,让情感的积累更为自然。而结尾“千里洛阳城里尘”则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体会到送别之后的悠长余思。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元稹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也能了解到唐代文人在送别场景中常有的情感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首句“江上五年同送客”,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诗人与友人共处的时间和经历,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奠定基础。“与君长羡北归人”则直接点出两人共同的心愿,流露出对归乡的渴望。

后两句“今朝又送君先去,千里洛阳城里尘”,情感发生转折。“又送”二字既体现出送别场景的常见,又暗含不舍之情。而“君先去”则写出友人得以归乡的事实,其中既有对友人的祝福,或许也夹杂着一丝自己未能同归的怅惘。“千里洛阳城里尘”以遥远的距离和洛阳城的尘世景象作结,既点出友人的目的地,也让送别之情在广阔的空间中蔓延,余味悠长。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此诗是他为送别友人杜元颖而作。从诗中“江上五年”可知,诗人与杜元颖曾在江边一同生活了五年,期间常共同送别他人,也一同期盼着能回归北方家乡。此次杜元颖先踏上北归之路,前往洛阳,元稹写下这首诗,既表达送别之情,也流露出对友人归乡的复杂情感。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