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与杨郎在帝城,搜天斡地觅诗情。
曾因并句甘称小, 不为论年便唤兄。
刮骨直穿由苦斗,梦肠翻出暂闲行。
因君投赠还相和,老去那能竞底名。
旧与杨郎在帝城,搜天斡地觅诗情。
曾因并句甘称小, 不为论年便唤兄。
刮骨直穿由苦斗,梦肠翻出暂闲行。
因君投赠还相和,老去那能竞底名。
从前我和杨郎同在京城,我们上天入地般地寻觅诗的灵感与情思。
曾经因为唱和诗句,我甘愿自谦称小;不会因为论起年纪,就随便称呼对方为兄。
创作诗歌时,如同刮骨疗毒般深入钻研,全凭艰苦的努力;偶尔从苦思冥想中挣脱出来,让紧绷的文思得以放松,暂且悠闲地行走。
因为你赠诗给我,我便也作诗相和,如今年纪大了,哪里还能去竞争那些虚名呢。
1. 唱和诗:古代诗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一般是甲作诗赠予乙,乙依韵或依意作诗回赠,本诗即为元稹对白居易赠诗的和诗。
2.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
3. 元稹与白居易:二人并称“元白”,交往密切,唱和之作众多,形成了独特的“元和体”诗歌风格。
4. 古代称谓:诗中“称小”“唤兄”反映了古代人际交往中根据年龄、辈分等形成的称谓习惯,同时也体现了文人之间以情意为重的交往准则。
《和乐天赠杨秘书》是元稹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与真挚情感的唱和诗。开篇从回忆入手,将我们带回诗人与杨秘书在京城一同追求诗艺的时光,“搜天斡地觅诗情”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如同探寻宝藏一般执着。
在与友人的交往中,元稹展现出难得的谦逊,“甘称小”并非刻意逢迎,而是对诗艺交流的尊重。而创作过程的描绘更是入木三分,“刮骨直穿”让我们体会到写诗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就像刮骨疗毒一样,要深入其中,不断打磨。
最后,诗人以“老去那能竞底名”作结,流露出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这种对虚名的超脱,与前文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形成对比,更显其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为名利,只为抒发真情、切磋技艺。整首诗语言平实,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与对诗歌的赤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与杨秘书的诗交展开,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意。首联“旧与杨郎在帝城,搜天斡地觅诗情”,简洁勾勒出昔日与友人在京城共同探寻诗思的情景,“搜天斡地”一词生动展现了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热忱与投入。
颔联“曾因并句甘称小,不为论年便唤兄”,通过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在诗艺交流中的谦逊态度,又暗示了彼此以诗会友、不拘世俗辈分的真挚情谊。
颈联“刮骨直穿由苦斗,梦肠翻出暂闲行”,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创作的艰辛与偶尔的松弛。“刮骨直穿”写出钻研诗艺的刻苦,“梦肠翻出”则表现了文思涌动的状态,一紧一松,刻画细腻。
尾联“因君投赠还相和,老去那能竞底名”,点明作诗缘由,同时抒发了晚年淡泊名利的心境,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余味悠长。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两人交情深厚,常以诗唱和。这首诗是元稹为回应白居易赠给杨秘书的诗而作。当时元稹与杨秘书曾同在京城为官,有过一段共同切磋诗艺的经历。诗中回忆了往昔与杨秘书一起在京城潜心作诗的情景,抒发了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以及晚年对虚名的淡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