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长庆四年历日尾

元稹 〔唐朝〕

残历半张馀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

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剩下半张残旧的日历,还余下十四天。心如死灰,鬓发如霜,两种境况都令人凄凉。

可以确定的是,新年时皇帝登楼举行仪式之后,从此就不再用长庆这个年号了。

1.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长庆是唐穆宗李恒的年号,使用时间为821年至824年。

2. 元稹: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他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3. 唐代历法:唐代使用的历法经历过多次修订,当时的历法已较为完善,日历的使用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成为人们记录时间、安排生活的重要工具。

  • 长庆四年:唐穆宗的年号,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
  • 历日尾:日历的末尾部分。
  • 残历半张馀十四:剩下半张残缺的日历,还剩下十四天。馀,同“余”,剩余。
  • 灰心:形容心如死灰,意志消沉。
  • 雪鬓:指鬓发像雪一样白,形容年老。
  • 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 御楼:指皇帝登楼举行相关仪式,如新年的朝会等。
  • 长庆年:指以“长庆”为年号的时期,唐穆宗在位时使用长庆年号,共四年。

《题长庆四年历日尾》是元稹晚年的一首抒情小诗,通过对年末残历的描写,抒发了复杂的情感。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眼前的景象:半张残缺的日历还剩下十四天,诗人自己心如死灰、鬓发斑白,内心满是凄凉。这里的“残历”不仅是时间的载体,更是诗人心境的折射,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暮年。

后两句则将视野放宽,由眼前的残历想到新年的到来,想到年号的变更。“长庆年”的结束,对诗人而言,或许不仅是一个年号的终结,也可能意味着一段人生经历的落幕。结合元稹的生平,他一生仕途起伏,晚年境遇并不顺遂,这种时代的变迁更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无常。

整首诗篇幅虽短,但意蕴深厚,以小见大,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心境,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提供了一个窗口。

诗歌开篇“残历半张馀十四,灰心雪鬓两凄然”,以残历起兴,既点明了时间是年末,只剩十四天,又通过“残”字营造出一种衰败之感。“灰心雪鬓”则直白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消沉和年老的状态,“两凄然”将残历所代表的时光流逝与个人的境遇结合起来,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

后两句“定知新岁御楼后,从此不名长庆年”,由个人的感慨转向时代的变迁。诗人预知新年过后,年号将不再是长庆,这既是对一个时代即将结束的确认,也暗含着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全诗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这首诗创作于长庆四年(824年)年末。长庆是唐穆宗的年号,穆宗在位仅四年,于长庆四年去世。此时元稹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看着即将结束的长庆四年的残历,联想到年号即将更改,自身又历经沧桑,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抒发时光流逝、人生凄凉以及时代变迁的复杂情感。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