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阶前架,一张笼上被。
殷红稠叠花,半绿鲜明地。
风蔓罗裙带,露英莲脸泪。
多逢走马郎,可惜帘边思。
五色阶前架,一张笼上被。
殷红稠叠花,半绿鲜明地。
风蔓罗裙带,露英莲脸泪。
多逢走马郎,可惜帘边思。
五彩斑斓的蔷薇花架立在台阶前,像一张覆盖在架子上的锦被。
深红色的花朵层层叠叠,一半的绿叶衬得地面色彩鲜明。
风中摇曳的枝蔓如同罗裙的飘带,带露的花朵恰似莲花般的脸庞上挂着泪痕。
常常有骑马的少年经过,可惜这帘边的情思无人能懂。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2. 蔷薇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美好的青春等,是诗人抒情寄意的常见意象。
3. 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风蔓罗裙带,露英莲脸泪”,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 诗歌的结构严谨,首联总写,颔联、颈联具体描绘,尾联抒情,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蔷薇架》是元稹的一首写景抒情佳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它围绕蔷薇架展开,从花架的整体模样到花朵、绿叶的细节,再到由此引发的情思,一步步将读者带入诗的意境中。
开头两句“五色阶前架,一张笼上被”,让我们立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台阶前有一个花架,上面布满了各种颜色的蔷薇,茂密得像一张被子。这是对蔷薇架的整体印象。接着“殷红稠叠花,半绿鲜明地”,聚焦于花朵和绿叶,深红色的花密密麻麻,绿叶映衬着地面,色彩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了蔷薇的生机与美丽。
再看“风蔓罗裙带,露英莲脸泪”,这两句是精彩的比喻,把风中的枝蔓想象成女子裙子上的飘带,带露的花朵看作是女子带泪的脸庞,不仅写出了蔷薇的形态,还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让蔷薇更加灵动。最后“多逢走马郎,可惜帘边思”,则由景转向了人,路过的骑马少年或许不曾留意,帘边有人正对着这蔷薇架思绪万千,这就给诗歌增添了一份淡淡的惆怅和含蓄的情感,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可能想表达的那种不被察觉的情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却富有韵味,通过对蔷薇架的细致描绘,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蔷薇架的美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美感。首联“五色阶前架,一张笼上被”,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蔷薇花架的整体形态,“五色”写出花的色彩丰富,“笼上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蔷薇的茂密。颔联“殷红稠叠花,半绿鲜明地”,进一步描绘花朵与绿叶的景象,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极强。颈联“风蔓罗裙带,露英莲脸泪”,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风中的枝蔓比作罗裙带,带露的花朵比作带泪的莲脸,赋予蔷薇以人的情态,增添了诗意与柔情。尾联“多逢走马郎,可惜帘边思”,由景及人,引出帘边人的情思,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整首诗在美景之外多了一份含蓄的情感,余味悠长。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不少描写爱情、景物的诗作。《蔷薇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春日或夏日,见到蔷薇花架的美景有所感触而作。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为寄托,抒发情感或描绘生活场景,这首诗便是通过对蔷薇架的细致描绘,可能暗含着对美好事物及人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