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诗

元稹 〔唐朝〕

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

夜合带烟笼晓日, 牡丹经雨泣残阳。

低迷隐笑原非笑,散漫清香不似香。

频动横波嗔阿母,等闲教见小儿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穿着深红浅绿的旧衣裳,随意梳理着头发,化着素淡的妆容。

夜合花带着雾气笼罩在晨光中,牡丹花经过雨水冲刷,在残阳下仿佛在哭泣。

那朦胧隐约的笑容原本不算真正的笑,飘散的清香也不似寻常的香气。

频频转动目光,似在嗔怪母亲,轻易就让她见了那少年郎。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2. 这首诗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人物服饰、妆容、神态、动作的细致刻画,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3. 诗中的“夜合”“牡丹”等意象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人物心境和情感的象征,体现了古典诗歌中“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特点。

4. 本诗属于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殷红浅碧:指颜色深红和浅绿,这里形容衣裳的色彩。
  • 取次梳头:随意地梳理头发,形容不事修饰。
  • 暗淡妆:素淡的妆容,不浓艳。
  • 夜合:一种植物,也叫合欢,多在夜间闭合,故得名。
  • 笼晓日:被早晨的阳光笼罩。
  • 经雨:经过雨水的淋洗。
  • 泣残阳:在夕阳下仿佛在哭泣,形容牡丹经雨后的情态。
  • 低迷隐笑:朦胧隐约的笑容。
  • 散漫清香:飘散的清淡香气。
  • 横波:指女子流动的目光,形容眼神妩媚。
  • 嗔阿母:嗔怪母亲。
  • 等闲:轻易,随便。
  • 小儿郎:指年轻男子,这里应指张生。

《莺莺诗》是元稹众多诗作中极具特色的一首,它以爱情为主题,聚焦于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在讲解这首诗时,首先要结合元稹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他与崔莺莺的恋情,让读者了解诗歌的创作源头,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中的情感。

从诗歌内容来看,要逐联分析其含义和艺术手法。首联的服饰妆容描写,看似平淡,却能让读者迅速建立起对莺莺的初步印象——朴素而自然。颔联的景物描写是重点,要引导读者理解景物如何与人物情感相呼应,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颈联和尾联则集中展现了莺莺的神态与心理,讲解时要细致剖析其中的细节,如“低迷隐笑”“频动横波”等,让读者感受到莺莺内心的羞涩与悸动。

同时,还要向读者介绍诗歌的体裁特点,让他们了解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以及元稹在这首诗中对格律的运用。另外,结合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元稹诗歌的风格特点,即注重写实,情感真挚。通过这样的讲解,能让读者全面领略《莺莺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崔莺莺的形象,将其娇羞、妩媚又略带矜持的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联“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从服饰和妆容入手,勾勒出莺莺不事张扬、素净淡雅的模样,暗示出她的自然脱俗。

颔联“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运用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夜合花与经雨的牡丹既描绘了眼前之景,又暗合莺莺的心境与情态,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颈联“低迷隐笑原非笑,散漫清香不似香”进一步刻画莺莺的神态与气质,那似笑非笑的模样和独特的清香,都体现出她的娇羞与迷人。

尾联“频动横波嗔阿母,等闲教见小儿郎”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将莺莺见到心上人时的羞涩、嗔怪又难掩喜悦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全诗语言清丽,描写细腻,情感真挚,是元稹诗作中描写爱情的佳作。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个人经历联系紧密。《莺莺诗》是元稹为回忆自己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作。据考证,元稹年轻时曾与崔莺莺有过一段恋情,这段经历后来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素材,他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便是以此为蓝本。《莺莺诗》可看作是对这段恋情中崔莺莺形象的生动刻画,诗中描绘了崔莺莺的情态举止,寄托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复杂思绪。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