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雨

白居易 〔唐朝〕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

二年戮李锜,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

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

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

宥死降五刑,责己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

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

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油油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濛濛。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珮何锵锵,将相及王公。

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

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皇帝继承帝位,元和三年的冬天。

从冬天到暮春,天不下雨,旱灾严重。

皇上心里挂念百姓,担心这一年会酿成灾荒。

于是颁布罪己诏,恳切地告知天下。

皇帝说我自己,承继天命和祖宗基业。

忧心勤勉不敢安宁,日夜心中忧虑不安。

元和元年诛杀刘辟,一举平定巴邛地区。

元和二年斩杀李锜,不费一兵一卒安定江东。

回想自己微薄的德行,却很快有了显赫的功绩。

或许是上天降下灾异,恐怕是在警示我自身。

对上想要回应上天的告诫,对下想要使时局安定和谐。

不如以身作则,做到仁慈、和顺、节俭、恭敬。

于是下令停止进献贡品,下令赈济饥饿穷困的人。

赦免死罪,减轻五刑,自责并宽待三农。

宫女送出宣徽宫,宫廷的马减少了飞龙厩的数量。

各种政务没有不施行的,都出自皇上的心意。

道路上的人们奔走相告,田野里的老翁弯腰行礼。

欢呼着相互转告,感动得泪水沾湿胸膛。

顺应民心,百姓心悦诚服;先顺应天意,上天也会依从。

诏书下达才七天,和暖之气弥漫开来。

凝聚成浓厚的云彩,散作和畅的春风。

日夜下了三天雨,凄凄切切又濛濛一片。

万民心中喜悦,百谷长得茂盛。人们由愁变喜,年成由俭收变丰收。

才知道君王的心意,忧愁和欢乐与百姓相同。

皇天与后土,所感应的没有不通达的。

官员们的冠佩多么铿锵作响,有将相和王公。

跳着舞呼喊万岁,在朝堂中列队庆贺。

小臣我实在愚笨浅陋,有幸在金銮宫任职。

叩头再三下拜,献上一句话给皇上听。

君主以明察为圣明,臣子以正直为忠诚。

敢庆贺有这样的开端,也希望能有这样的结局。

1. 作者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作品语言通俗易懂

  • 嗣宝历:继承帝位。宝历,指帝位、国祚。
  •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 爞爞(chóng chóng):热气炽盛的样子,这里形容旱灾严重。
  • 罪己诏:古代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等情况下,自我批评、反思过错的诏书。
  • 万邦:天下,各国,这里指全国。
  • 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称。
  • 继天承祖宗:承继天命和祖宗的基业。
  • 不遑宁:没有闲暇安宁。
  • 夙夜:早晚,日夜。
  • 忡忡(chōng chōng):忧愁不安的样子。
  • 刘辟:唐代官员,曾割据四川一带,后被唐宪宗平定。
  • 靖巴邛:平定巴邛地区。巴邛,指今四川一带。
  • 李锜(qí):唐代叛将,割据江南,后被诛杀。
  • 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 眇眇(miǎo miǎo):微小,微薄。
  • 巍巍:高大显赫的样子。
  • 沴(lì):灾异,不祥之气。
  • 儆(jǐng)予躬:警示我自身。儆,警告;予躬,我自身。
  • 天戒:上天的告诫。
  • 时邕(yōng):时局安定和谐。
  • 率其身:以身作则。
  • 赈饥穷:救济饥饿穷困的人。
  • 宥(yòu)死降五刑:赦免死罪,减轻五刑。宥,宽恕;五刑,古代五种刑罚,具体内容各朝代有所不同。
  • 三农: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指春、夏、秋三个农时。
  • 宣徽:宣徽宫,宫廷中的宫殿。
  • 飞龙:飞龙厩,宫廷中养马的地方。
  • 庶政:各种政务。
  • 宸衷(chén zhōng):帝王的心意。
  • 伛偻(yǔ lǚ):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 冲融:和暖、弥漫的样子。
  • 油油云:浓厚的云彩。
  • 习习风:和畅的春风。
  • 熙熙:和乐的样子。
  • 芃芃(péng péng):草木茂盛的样子。
  • 冠珮:官员的帽子和佩饰,代指官员。
  • 锵锵(qiāng qiāng):形容金玉撞击的声音,这里指官员服饰的声响。
  • 明庭:朝堂。
  • 职忝(tiǎn)金銮宫:有幸在金銮宫任职。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 稽首(qǐ shǒu):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最恭敬的礼节。
  • 天聪:对帝王听闻的敬称,指皇上。

《贺雨》是一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诗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全诗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从旱灾发生、皇帝忧民、颁布罪己诏及采取惠民措施,到天降大雨、百姓欢庆、群臣祝贺的全过程,脉络清晰,叙事完整。

诗歌通过对比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旱情的严重与雨后的生机形成对比,百姓的愁苦与喜悦形成对比,展现了事件的转折和影响。同时,诗人着重刻画了唐宪宗的形象,既写了他的功绩,更突出了他在灾荒面前的自省、勤政和爱民,体现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下帝王对上天警示的敬畏和对百姓的责任。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符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灾情的忧虑,对皇帝善举的称颂,也有对百姓喜悦的共情,最后以“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收尾,寄托了诗人对朝政长久清明的期盼,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贺雨》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这一年,从冬天到暮春,长期干旱,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唐宪宗李纯对此十分忧虑,于是颁布罪己诏,反思自身,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如停止进献、赈济灾民、减轻刑罚、精简宫廷用度等。这些举措感动了百姓,也似乎得到了上天的回应,诏书下达七日后,天降甘霖,缓解了旱情。白居易当时在朝中任职,亲身经历了这一事件,目睹了皇帝的自省和百姓的喜悦,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以记录此事,歌颂皇帝的仁政,同时也表达了对朝政能善始善终的期望。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