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籍古乐府

白居易 〔唐朝〕

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

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

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

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

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

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

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

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

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贱贫。

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张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致力于文学创作已经三十年了。

尤其擅长创作乐府诗,整个时代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

他作诗的意图是什么呢,是将《诗经》的六义相互铺陈运用。

除了《诗经》中风、雅、比、兴的传统之外,从未写过空洞无物的文章。

读您那首学仙的诗,可以讽刺放纵逸乐的君主。

读您那首董公的诗,可以教诲贪婪残暴的大臣。

读您那首商女的诗,可以使凶悍的妇人受到感化而变得仁慈。

读您那首劝人勤劳笃厚的诗,可以劝化轻薄的人变得敦厚。

这些诗往上可以有助于教化,推广开来能救助万民。

往下可以修养性情,潜心研读能使个人完善品德。

从年轻时开始,一直到如今白发新生。

日夜拿着笔吟诵创作,心思耗费,体力也很辛劳。

如今没有采诗官,您的诗作就像泥土尘埃一样被丢弃。

恐怕您百年之后,作品会湮灭无闻,不被人知晓。

希望能把它们收藏在宫中的秘书省,让它们百代不会埋没。

希望能通过宫内的乐府传唱,让天子时常能听到。

言语是思想的萌芽,行动是文章的根本。

所以读您的诗,也能了解您的为人。

为什么快到五十岁了,还是官职微小,身份低贱又贫穷呢?

带着病眼住在街西,没有人走到您的门前。

1. 新乐府运动:唐代中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政治,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语言力求通俗浅显。

2.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裁以及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3. 乐府诗:原指汉代乐府机关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后来成为一种诗体名称,其特点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形式较为自由。

4. 采诗官制度:古代统治者为了解民情、考察政治得失而设立采诗官,负责采集民间歌谣,这一制度对古代诗歌的发展和保存有一定影响。

5.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关注现实,服务于社会。

  •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乐府诗颇有名。
  • 古乐府:指模仿古代乐府诗的风格和题材创作的诗歌。
  • 业文:从事文学创作。
  • 尤工:尤其擅长。
  • 举代:整个时代。
  • 少其伦:很少有能与他相比的。伦,同类,同等。
  • 六义: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
  • 铺陈:铺叙,详细叙述。
  • 风雅比兴:均为《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内容范畴,这里代指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 空文:空洞无物、没有实际内容的文章。
  • :讽刺,劝谏。
  • 放佚君:放纵逸乐的君主。
  • :教诲,劝诫。
  • 贪暴臣:贪婪残暴的大臣。
  • 商女诗:指张籍反映商女生活的诗。
  • 悍妇:凶悍的妇女。
  • :仁慈,善良。
  • 勤齐诗:指劝人勤劳、笃厚的诗。
  • 薄夫:轻薄、不厚道的人。
  • :敦厚,笃实。
  • :补益,有助于。
  • 教化:教育感化。
  • 舒之:推广开来。
  • 理情性:修养性情。
  • 卷之:指潜心研读。
  • 青衿岁:指青年时期。青衿,古代学子的服装,代指学子。
  • 迨此:到如今。
  • 秉笔:拿着笔。
  • 采诗官:古代负责采集民间诗歌献给朝廷的官员,以便统治者了解民情。
  • 委弃:丢弃,抛弃。
  • 灭没:湮灭,埋没。
  • 中秘书:指宫中收藏图书秘籍的地方。
  • 湮沦:埋没,沉沦。
  • 内乐府:宫中的乐府机构。
  • 至尊:指天子,皇帝。
  • 言者志之苗:言语是思想的萌芽。
  • 行者文之根:行动是文章的根本。
  • 欲五十:快到五十岁。
  • 官小身贱贫:官职低微,身份低贱,生活贫穷。
  • 病眼:生病的眼睛,指张籍可能有眼疾。

全诗围绕张籍及其乐府诗展开,情感真挚,评价中肯。开篇便点出张籍致力于文学创作三十年,尤其擅长乐府诗,在当时鲜有匹敌者,直接肯定了其文学地位。

接着阐述张籍诗歌的创作宗旨,紧扣《诗经》六义,注重现实意义,不作空文,体现了新乐府运动的创作理念。随后列举具体诗作的社会效用,如讽刺君主、教诲大臣、感化妇人、劝化世人等,展现了其诗歌“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的重要价值。

诗人还描述了张籍多年来辛勤创作的情景,与他“官小身贱贫”的困顿处境形成对比,突出了其怀才不遇的境遇。最后表达了希望张籍的诗作能被珍藏、传唱,不被埋没的愿望,也从读诗知人的角度,赞扬了张籍的为人。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饱含深情,既是对张籍诗歌的赞歌,也是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不珍视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和张籍同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人物,两人都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具有教化功能。张籍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但其才华和作品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仕途也颇为坎坷。白居易对张籍的诗歌成就十分赞赏,同时也对他的遭遇感到不平。

此诗便是白居易在读了张籍的古乐府诗之后所作,既表达了对张籍诗歌艺术和思想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流露出对其怀才不遇、处境困顿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诗歌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的思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