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屋梁上有一对燕子,雄的雌的轻快飞翔。
在两椽之间衔泥筑巢,一个窝里生下四只雏燕。
四只雏燕日夜长大,索要食物的声音很是急切。
青色的虫子不容易捕捉,雏燕的嘴黄嫩,没有吃饱的时候。
燕子的嘴和爪子虽然快要磨破,可费尽心力也不觉得疲倦。
片刻之间往返十几次,还恐怕巢中的雏燕挨饿。
辛勤喂养三十天,母燕消瘦而雏燕渐渐肥壮。
燕子喃喃地教雏燕说话,一一给它们梳理羽毛。
一旦雏燕翅膀长成,便引它们飞上庭院的树枝。
雏燕展翅飞去不再回头,随着风儿向四处飞散。
雌雄双燕在天空中鸣叫,声音叫尽也呼唤不回它们。
只好回到空巢之中,整夜啾啾地悲哀鸣叫。
燕子啊燕子你不要悲伤,你应当反过来自己想一想。
回想你自己做雏燕的时候,高飞远离母亲的时刻。
当时父母的思念之情,今天你应该知道了。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2.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燕子的描写来表达对人情伦理的思考。
3. 诗中的“黄口”常被用来代指幼鸟,后来也引申为指婴幼儿。
4. 诗歌的结构清晰,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议论,层次分明。
5. 古诗中常见以动物为题材来寄寓情感或道理,这首《燕诗示刘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燕诗示刘叟》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古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它讲述了燕子从筑巢育雏到雏燕长大离巢的全过程。
在理解诗句时,要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比如“孜孜”描绘了雏燕索食时的急切,“须臾十来往”体现了燕子父母觅食的辛劳。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多么无私。
从情感角度来看,诗歌前半部分充满了温馨与辛劳,而后半部分则转为悲伤与感慨。这种情感的转变,让我们更能体会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系。
最后,我们要理解诗歌的寓意。诗人借燕子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父母养育子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应该懂得感恩,孝顺父母,不要像诗中的雏燕那样,飞走后就不再回顾。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所在。
这首诗以燕子为喻,生动地展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和子女长大后离巢的情景,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诗的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了双燕筑巢、生育雏燕以及辛勤喂养雏燕的过程。“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等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形象地刻画了燕子父母的辛劳,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后半部分则描写了雏燕长大离巢后,燕子父母的悲伤与失落。“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写出了雏燕的决绝,“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则将燕子父母的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四句“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由燕及人,点明主旨,劝诫人们要反思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刘叟的。当时社会上可能存在一些子女不孝、不体谅父母养育之恩的现象,白居易通过描绘燕子养育雏燕的过程以及雏燕长大离巢后燕子的悲伤,来劝诫刘叟,也借此警示世人要懂得感恩父母,体会父母的辛劳与慈爱。白居易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情伦理,这首诗也体现了他以诗教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