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黄者

白居易 〔唐朝〕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春天没有下雨,麦子都枯死了;秋天又遭遇早霜,禾苗也受到了损害。

年末的时候没有粮食吃,只能到田里采摘地黄。

采来地黄有什么用呢?是要拿它去换粮食。

天刚亮就扛着锄头去采摘,到傍晚采的还装不满一筐。

把采来的地黄带到富贵人家,卖给那些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

给您用来喂肥马,能让马的毛色光亮照地。

只希望能用这地黄换些马吃剩下的饲料,来解救我这饥饿难忍的肚子。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

2.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3. 地黄: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药材,在粮食匮乏时,其块根也可作为充饥之物,同时也常被用来喂养牲畜。

4. 诗歌中的对比手法:本诗通过农民的饥饿困苦与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以肥马为代表)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 地黄:一种药用植物,其块根可入药,也可用来喂牲畜。
  • 岁晏:年末,一年将尽的时候。
  • 口食:口粮,吃的东西。
  • 餱粮:干粮,泛指粮食。
  •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 盈筐:装满筐子。盈,满。
  •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后用来代指富贵人家。
  • 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子弟,他们面色白净,故有此称。
  • :喂。
  • 残粟:马吃剩下的粮食。粟,这里泛指粮食。

《采地黄者》是白居易的一首现实主义佳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晰地讲述了农民在灾年的经历。先写天灾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再写农民为了生存去采地黄,接着描述采地黄的辛劳,最后写农民将地黄卖给富贵人家换马料的悲惨结局。整个故事完整且真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农民的苦难生活。

其次,从表现手法来看,对比是本诗最突出的特点。农民食不果腹,只能用辛苦采来的地黄去换马吃剩下的饲料,而富贵人家却用地黄来喂养肥马,让马毛色光亮。这种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凸显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底层人民的无奈和悲哀。

再者,从诗人的情感来看,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白居易对农民的同情。他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对农民遭遇的客观描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辛酸,这种“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写法,更能打动人心。

最后,结合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来看,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隐晦的批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采地黄者》是一首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诗,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人文关怀。

这首诗以朴素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农民在灾年采地黄换粮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开篇“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两句,简洁地交代了灾荒的原因,春天无雨导致麦子枯死,秋天早霜损坏禾苗,为下文农民的苦难生活做了铺垫。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点明了农民采地黄的缘由,年末无粮可吃,只能寄希望于地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则描绘了农民采摘地黄的辛劳,早出晚归,却收获甚少,进一步凸显了生活的艰难。

后四句“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是全诗的高潮和点睛之笔。农民将辛苦采来的地黄卖给富贵人家喂马,只希望换取马吃剩下的饲料来充饥,这一对比鲜明的场景,深刻地揭露了贫富差距和阶级的不平等,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含情,于平淡中见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在灾年采摘地黄换取粮食的农民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压迫下的艰难生活,揭露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白居易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诗正是他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体现,旨在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百姓的同情。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