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

白居易 〔唐朝〕

上有饥鹰号,下有枯蓬走。

茫茫边雪里,一掬沙培塿. 传是昭君墓,埋闭蛾眉久。

凝脂化为泥,铅黛复何有。

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

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

妇人无他才,荣枯系妍否。

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

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

遂使君眼中,西施作嫫母。

同侪倾宠幸,异类为配偶。

祸福安可知,美颜不如丑。

何言一时事,可戒千年后。

特报后来姝,不须倚眉首。

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

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墓冢之上有饥饿的老鹰在号叫,墓冢之下有干枯的蓬草被风吹走。

在茫茫的边疆大雪之中,有一小堆用沙土堆成的矮小坟冢。传说这是王昭君的坟墓,她那美丽的容颜已被埋葬很久了。

曾经如凝脂般的肌肤已化为泥土,那些铅粉黛墨又还能剩下什么呢。

只有那郁结的怨恨之气,时常在坟墓周围萦绕。

那怨恨像浓浓的愁雾,不会随着尸骨一同腐朽。

女子没有其他的才能,命运的兴衰荣辱都系于容貌是否美丽。

为何昭君的命运,偏偏掌握在画工的手中。

一幅画像的误判,使得黑白颠倒、是非混淆。

于是在君王眼中,美丽的西施也变成了丑陋的嫫母。

同辈的宫女都得到了君王的宠爱,她却远嫁异族成为配偶。

祸福哪里能够预知呢,美丽的容颜有时还不如丑陋。

为何说这一时的事情,可以作为千年以后的警戒。

特意告诉后世的美女们,不必倚仗自己的美貌。

不要嫌弃插着荆条做的发钗,嫁给贫寒人家做媳妇。

难道没有看见那青冢之上,过往的行人都在为她浇酒祭奠吗。

1.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做出了一定贡献,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2. 青冢:王昭君墓的别称,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因传说墓上草色常青而得名,是著名的历史遗迹。

3.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4. 以物喻情:这首诗中运用了以物喻情的表现手法,如“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将昭君的怨恨比作苦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其怨恨之深、之持久。

5. 对比手法: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同侪倾宠幸,异类为配偶”“西施作嫫母”等,通过对比突出了昭君命运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

  •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塞外草白,唯独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 饥鹰号:饥饿的老鹰在号叫。
  • 枯蓬:干枯的蓬草,常被风吹得四处飘散。
  • 培塿:小土丘,这里指昭君墓。
  • 蛾眉:形容女子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这里指王昭君。
  • 凝脂:形容皮肤洁白细腻,像凝固的油脂,这里指昭君的肌肤。
  • 铅黛:古代女子的化妆品,铅指铅粉,黛指青黑色的颜料,这里代指女子的美貌。
  • 阴怨气:郁结在心中的怨恨之气。
  • 郁郁:形容忧愁、怨恨等情绪浓厚。
  • 苦雾:令人愁苦的雾气。
  • 妍否:美丽与否。
  • 明妃:即王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
  • 画工:指汉代宫廷中为宫女画像的画师,传说昭君因不愿贿赂画工,被画得丑陋,因而未被汉元帝选中。
  • 丹青:指绘画,这里代指画工的画作。
  • 诖误:因过失而误事。
  • 纷纠:混乱、纠缠不清。
  •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这里代指美女。
  • 嫫母:传说中黄帝的妃子,相貌丑陋,这里代指丑女。
  • 同侪:同辈,这里指其他宫女。
  • 倾宠幸:得到君王极大的宠爱。
  • 异类:指与汉族不同的民族,这里指匈奴。
  • :美女。
  • 眉首:指容貌。
  • 荆钗:用荆条做的发钗,代指贫寒的家境。

《青冢》是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以王昭君的故事为核心展开。首先,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开篇的“饥鹰”“枯蓬”“边雪”等意象,勾勒出了昭君墓所处环境的荒凉,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昭君死后的孤寂,也为理解她的不幸命运做好了铺垫。

接着,诗人由景入情,转入对昭君命运的感慨。他指出古代女子“荣枯系妍否”的现象,而昭君的命运更是被画工所左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宫廷的黑暗。“丹青一诖误”导致了“白黑相纷纠”,君王因此错判美丑,使得昭君远嫁异族,这种个人命运的悲剧背后,是深刻的社会问题。

然后,诗人由昭君的故事引申出对后人的警戒。他认为昭君的经历可以作为“千年后”的教训,劝诫后世的女子不要过分依赖美貌,平淡安稳的生活或许更为可贵。这体现了诗人超越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综合运用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朴实却情感深厚。对比和比喻的运用,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感染力。同时,诗人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得诗歌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凭吊,更蕴含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青冢》这首诗通过对王昭君命运的咏叹,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批判了社会现实,更给后人以启示,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诗作。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昭君墓的荒凉景象,“上有饥鹰号,下有枯蓬走”,通过饥鹰、枯蓬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为下文抒发对昭君的同情奠定了基调。“茫茫边雪里,一掬沙培塿”,以广阔的边雪为背景,突出了昭君墓的渺小,更显其孤寂。

诗中对昭君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妇人无他才,荣枯系妍否”指出了古代女子命运多系于容貌的悲哀。“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则直接点出了昭君命运的悲剧性在于画工的误判,批判了宫廷的不公。“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遂使君眼中,西施作嫫母”几句,用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是非颠倒,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

后半部分“何言一时事,可戒千年后”,将昭君的故事上升到了警戒后人的高度,“特报后来姝,不须倚眉首。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劝诫后世女子不要过分依赖美貌,朴素安稳的生活或许更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最后“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以行人浇酒的场景作结,既表达了人们对昭君的同情与怀念,也让全诗的悲凉氛围更加浓厚。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在对昭君命运的感慨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矛盾较为尖锐,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王昭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常见的题材,历代文人多有吟咏。白居易创作此诗,也是借昭君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感慨。

王昭君作为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画师毛延寿的作梗,远嫁匈奴,她的故事包含了个人命运的不幸、宫廷的黑暗等诸多元素。白居易通过对昭君墓的描绘和对其命运的感慨,既表达了对昭君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借此批判了当时社会以貌取人、埋没人才的现象,同时也寄寓了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思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