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

白居易 〔唐朝〕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 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 死囚四百来归狱。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 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 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七德舞》,《七德歌》,从武德年间流传到元和年间。

元和年间的小臣白居易,观看舞蹈聆听歌曲明白了其中的深意,乐曲结束后叩首陈述这些事迹。

太宗十八岁发起正义之师,手持白旄黄钺平定了两京。

擒获窦建德、斩杀王世充,四海得以清明,二十四岁时功业成就。

二十九岁登上皇帝之位,三十五岁实现天下太平。

功业成就、天下安定为何如此迅速?迅速在于以诚心待人。

散落的阵亡士兵遗骸,用布帛收敛;饥饿的百姓卖儿女,用金钱赎回。

魏徵梦中因担忧国事而哭泣,张谨的死讯传来,太宗在辰日为之哀哭。

放出三千名怨女出宫,四百名死囚都自行返回监狱。

剪下胡须烧成药末赐给功臣,李勣感动呜咽愿以死相报。

含着血吮吸战士的伤口来抚慰他们,李思摩激动呼喊请求效死力。

由此可知太宗不仅善于作战、善于把握时机,更以诚心感动人,使人心归顺。

从那以来已一百九十年,天下到如今仍在歌颂舞动它。

歌唱七德,舞动七德,圣人创作的这些流传无穷。

哪里只是炫耀神武,哪里只是夸耀圣明的文德。

太宗的用意在于陈述帝王大业,将王业的艰难展示给子孙后代。

1. 《七德舞》是唐代宫廷乐舞,融合了武功与文德的展示,是唐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七德舞:唐代宫廷乐舞,表现唐太宗的武功武德,源于《左传》中“武有七德”之说(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 武德至元和:武德是唐高祖李渊年号(618-626),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指从初唐到中唐的时间段。
  • 小臣白居易:白居易自称,当时担任较低官职。
  • 太宗十八举义兵:指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岁时随父李渊起兵反隋。
  • 白旄黄钺:古代天子或大将的仪仗,白旄指白色牦牛尾装饰的旗帜,黄钺指黄色的大斧,象征权力。
  • 定两京:指平定长安和洛阳,两地为隋唐时期的重要都城。
  • 擒充戮窦:充指王世充,窦指窦建德,均为隋末起义军首领,后被李世民击败,是唐朝统一的关键战役。
  • 二十有四功业成:指李世民二十四岁时基本完成统一大业。
  • 二十有九即帝位:李世民二十九岁时(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即位。
  • 三十有五致太平:指李世民三十五岁时(632年)天下太平,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
  • 亡卒遗骸散帛收:指唐太宗收殓阵亡士兵的遗骸,用布帛安葬。
  • 魏徵:唐太宗时期著名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 张谨:唐太宗部下将领,战死沙场,太宗为之哀悼。
  • 怨女三千放出宫:指唐太宗释放宫中多余宫女,让她们归家嫁人。
  • 死囚四百来归狱:指唐太宗曾释放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时间返回,最终死囚全部按时归来,体现其仁德。
  • 剪须烧药赐功臣:指唐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药末,为功臣李勣治病。
  • 李勣:唐初名将,深受太宗信任。
  • 思摩:即李思摩,突厥贵族,归唐后受太宗礼遇,愿效死力。
  • 一百九十载:从唐太宗时期到元和年间,约一百九十年。

全诗结构清晰,先点出《七德舞》的流传时间,再以“观舞听歌知乐意”引入对太宗事迹的叙述,最后点明太宗创作《七德舞》的深意,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诗歌选材典型,选取了太宗平定天下、善待百姓、礼遇功臣等具体事例,如“擒充戮窦”“怨女三千放出宫”“剪须烧药赐功臣”等,生动展现了太宗的武功与仁德,避免了空洞的歌颂。

语言质朴平实,符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既赞美了太宗的功绩,又寄托了对后世统治者的期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乐终稽首陈其事”的举动,表达了对太宗的敬仰,以及对治国之道的深刻思考,使诗歌在叙事中饱含情感,富有感染力。

《七德舞》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创作的乐府诗。唐朝自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后,历经数代,到元和时期已过百年。白居易作为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诗人,通过观看表现太宗功绩的《七德舞》,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当时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白居易希望通过歌颂太宗的武德与仁德,提醒统治者借鉴太宗的治国之道,重现盛世。同时,也借诗歌向统治者传达“王业艰难”的道理,警示后代君主珍惜基业。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